第2180章 地球大变故(1 / 2)

迪迦的传说 槭落枫叶 4613 字 3小时前

“16号机,允许出发!”

“明白,16号机,出发!”

随着飞控中心的指令发出,不动健松开了‘刹车’,配发给宇宙冒险队、舷号为16的胜利神鹰如离弦之箭,‘嗖’的一下,自舱门大开的起飞舱里冲出,速度之快,以致于尾部的主喷嘴释放出的蓝色光焰,在胜利神鹰的后方拉出长长的尾巴,给这黑寂的宇宙留下了一条灿烂的流光。

加速、加速,持续的加速。

发动机在轰鸣,咆哮着释放出数不清的粒子流,推动着胜利神鹰持续的向前,就这么一小会的功夫,胜利神鹰的速度已超过了一百马赫。

这速度放在地球绝对是快到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更需要性能极其黑科技的材料才能实现如此快的飞行速度。

但换算成比较直观的速度,就是每秒三十四千米,刚刚达到光速的万分之一,想要靠此速度飞到比邻星,需要五万年之久。

这就是宇宙尺度的恐怖,在地球已是极快的速度,在宇宙中根本就是毫不起眼。

就说此行的目的地小行星带吧,距离火星的平均距离是七千五百万公里,如果全程都保持这个速度的话,需要花费二百二十万秒,也就是六百一十二小时,将近二十六天的时间。

这速度还快吗?

这就是为何麦克斯动力系统,被认为是人类走向宇宙之基,作为发明者的八尾博士,更是活着写入历史课本、挂上校园走廊的原因。

没有麦克斯动力系统,人类别说推进新领域计划,在火星建造水手峡谷基地了,估计只能月球折腾移民外星球的实验,再远一点,就承受不了了。

毕竟以年为单位的运输速度和成本,最多送几个人上火星,搞一搞科学实验,根本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移民。

“奈奥麦克斯动力系统,三十秒后启动。”

前座的不动健按照飞行手册的要求,每一步操作都要出声,并且要眼到手到嘴到,不能因熟悉了就忽略。

之所以先用普通的发动机加速,再启动奈奥麦克斯动力系统,是因为要飞到星球的洛希极限之外。

这是因为根据狭义相对论,物体的速度增加时、其质量也会增加,之所以在地球上没有直观的感受是因为只有在高速运动时,质量的增加才有可观的体现。

而地球上的速度,哪怕最快的导弹,相较宇宙速度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根本称不上高速运动。

比如说,在大气层内飞行最快的导弹是五十马赫,每秒也才十七公里,而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速度就高达三十公里,相当于八十八马赫;太阳在宇宙中的速度更是达到了每秒二百三十公里左右,将近七百马赫;被位于半人马座方向的一个巨引源吸引的银河系,正以每秒六百公里的速度向其靠近,相当于一千八百马赫。

与之一比,几十马赫,也就是个零头而已。

而洛希极限简单来说是两个有质量的天体,彼此用引力拔河,谁撑不住谁就被撕碎。

引力来源于质量,质量是会随速度增加而变大。

因而,如若在一颗星球的洛希极限范围内开启奈奥麦克斯系统,飞行器的质量会因速度的激增而跟着增加,所受到的引力会随之增加,但材料还是原来的材料,自然‘拔’不过星球,那下场就只有被撕碎了。

虽然这是理论上的,因为事实是还未等你加速到,足以被引力潮汐撕碎的程度,机体就先承受不足而出现故障,从而导致发动机停转,检查后发现,整个飞行器几乎瘫痪,连维修价值都没有了,只能就此报废。

在那次实验过后,tpc就禁止在星球引力潮汐范围内使用奈奥麦克斯动力系统,甚至在系统上禁止了奈奥麦克斯动力系统的启动,以防误操作或者其他情况导致的飞行器尽毁,虽然tpc科技发达,但任何一艘能使用奈奥麦克斯动力系统的飞行器,都弥足珍贵,造价极高,自然不允任何意外。

在倒计时结束后,奈奥麦克斯动力系统启动,舰窗外的亿万星光瞬间变成了长条状,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长度也是越来越长,而从外界看胜利神鹰的话,就能看到全长二十四米的胜利神鹰,在机体泛光后,长度骤然被拉伸了十倍之长,而且看起来就像清晰度从蓝光,调成480p一样,变得模糊不清,以致于连舷号都看不清楚了。

不过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机体的拉长只持续了没几秒,就消失不见了,原地只剩下模糊的一片,然后逐渐的变得清晰。

而身处其中的千叶诚和不动健,看到的则是长条状的星光,呈现出不规则的曲线,就很像是在地球上的延时摄影。

出现这样奇特景象的原因,和他们正在以光速的百分之十二点五前进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因为没有达到光速,所有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光,也就没有达到相对静止的程度,否则的话,就只能通过红移蓝移来判断前进方向。

不过虽然人类暂时未达到光速,并且何时达到光速也是个未知数,但人类对于光速情况下的通讯和航线观察的研究一直没断,哪怕到现在也没有出什么有效的成果,各项资源和资金的支持都没有中断过。

原因自然和消失的飞鸟一马有关,虽然因等离子百式的失踪,导致实验数据丢失,无法证明那一次的实验真的达到甚至超过了光速,但这只是严谨的科学定义,实则大家都清楚,那次的实验其实是成功了,而停止是因为飞一次损失一架战斗机和飞行员的方式,再家大业大也顶不住,再加上当时的tpc不管是资金还是资源方面,都不足以支撑两种都耗费极大的飞行方式,于是就只能选择相对安全的麦克斯动力系统。

但做出了选择,并不意味着抛弃另一个,这些年来,零式驱动的相关研究一直都有在进行,包括安全性和通讯方面,都在持续的投入资金。

只不过暂时没有出有效的成果罢了。

“预计三十分钟后到达小行星带。”

前面的不动健报出了计时器给出的时间。

“嗯!”

千叶诚轻点了点头,已经是很快了,这还是因为小行星带没有大质量星体,否则的话,还需要提前减速,以免一头扎进引力潮汐场,然后稀里糊涂的被撕个粉碎。

这样的等待期间是很无聊的,自动驾驶接管了大部分的工作,仅剩下少许的工作需要飞行员来做决定,所以只需要盯紧关键的数据就够了,那多余的精力,自然忍不住想要聊聊天了。

“队长,您觉得会是谁干的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