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什么叫国之重器,这就叫国之重器!(2 / 2)

看到这里的时候,麦理昊也是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林牧什么时候把这个东西给搞出来了?

而看着眼前的这个盾构机,林牧的内心深处也是感叹万千。

事实上,1997年,中铁挖掘西康铁路秦岭18公里隧道。

按当时华夏的技术水平,炸药炸了再运出土石残渣,再到隧道建成,可能需要至少8-9年之久。

为了缩短工期,华夏第一次从得国引进了两台盾构机。

在这两台庞然大物的协助之下,秦岭项目的挖掘效率大大提升,不仅施工安全问题减少了4倍,隧道还提前一年就贯通了。

尝到甜头之后,华夏开始更频繁的买入盾构机,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大基建时代的来临,华夏对盾构机的需求飙升至占全球六成。

但是高度依赖国外设备,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价格太贵。

盾构机还有一个外号叫做“地下航母”,当时一台进口盾构机的价格要上亿元,秦岭隧道使用的盾构机,得国人一张口就要3.5亿元一台。

买两台机器,那就是7个亿。

90年代的7个亿!

得国的态度也是如此,爱买买,不买拉倒。

更要命的是,买回来之后,修也要看别人脸色。

华夏在出故障求助于国外厂家时,对方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两个字:抬价。

1999年,在羊城二号线施工中,一台进口盾构机没有抓牢“管片”,对方也不管具体情况是什么样,伸手就要300万换修费用。

而且就这样,外国专家们在检修 时还要拉起警戒线,不让华夏人靠近观看,怕偷学技术。

2001年,外方甚至还提出,要把一台旧的盾构机按照新盾构的价格出售,并且对配件进行加价100%。

那一年,华夏连买带修,一年就花出去50多个亿人民币。

不过,二十年之后,华夏的盾构机就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随后,反过来卖给了欧洲,直接把生产价格降到了最低。

但是,在这个年代,林牧更早的把这个东西拿出来了。

不仅仅只是香江地铁,自己也是可以跟大陆合作的,未来,自己赚钱的机会多了去了,香江也只是自己的一个跳板,后面的大陆才是自己真正要去的地方。

让祖国发展速度至少提升二十年。

“现在!”林牧站在了首脑台上面,居高临下的看着所有媒体,麦理昊,岩崎太郎,钮壁坚,约翰·杰克·施怀雅,约翰·马登,还有港督麦理昊,淡淡的开口道:“你们还觉得,我们鸿蒙重工,没有资格修建地铁了吗?”

没有人说话,他们的内心深处剩下的就只有震撼。

什么叫国之重器,这,就叫国之重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