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林冲担任马军都头的事,就这么定下来了,然后在一番谦让中,不免又要排一回座次。
当然,徐凤梧也没忘了穆弘、穆春。
徐凤梧的打算是,让穆弘去领兵作战,不过现在没有战事,正好让他进入讲武堂,熟悉一下如何行军打仗。
至于穆春,现在年龄也不算大,武艺也是稀松平常,跟穆弘差的太远了。
在揭阳镇的时候,大概是有穆弘护着,穆春也没在武艺上下苦功,如今来到梁山上,让他显得有些平庸。
不过领兵作战,并非一定要武艺高强,只是在眼下的梁山,一个善于冲锋陷阵的猛将,是有着极大的用处的。
徐凤梧也安排穆弘进讲武堂,同时也要勤加习武,至于将来怎么发展,就要看他个人的努力了。
徐凤梧相信,每个人都有适合他的位置,并非一定就是上战场。
穆弘、穆春兄弟听了,自然也没什么意见,毕竟他们才刚上山,不说根基还未稳固,而且很多事也不熟悉。
将来的日子还很长,穆家兄弟自信能凭真本事,在梁山搏得一个位置。
除此之外,徐凤梧还让林冲进了讲武堂。
林冲虽然没上过战场,可到底是禁军教头,那东京城里的演武,豹子头不但看得多,而且也亲自参与过,也是懂得行军战阵的。
尽 管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可对于梁山的头领来说,也是十分宝贵的经验。
何况还有一个花和尚,这是真上过战场的人,而且对手还是西夏人,如此一来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此外,徐凤梧也开始强令头领门识字。
虽然行军打仗,更多靠的是临阵经验,好能够随机应变。
但徐凤梧觉得,古代有许多流传下来的兵书,比如最经典的孙子兵法,这些都是先贤总结的经验,是直接可以拿来借鉴的。
倘若能够识字,便能阅读兵书,就好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可比自己来总结,要轻松得多了。
如今梁山泊上,也有几位教书先生,都是如吴用、王伦一般,读了大半辈子书,却没有考上功名的,平日只能靠教书为生。
可如今这个世道,教书先生也不好过,普通百姓没那个钱,那些大户又会请更好的,其中的竞争十分激烈。
如此一来,那些家中没有余粮的,要么自己主动上山,要么被子女拖着上山。
总之,这些教书先生是上山来了。
对于这些不多的文化人,徐凤梧还是另眼相看的,没办法,他也是矮子群里拔高个。
当然,徐凤梧不会让他们当军师,而是让他们教头领们识字。
每天晚饭过后,头领们都要聚集在聚义厅,四周都 点上火把,开始进行夜课教育。
如那有上进心的,就算学的痛苦,那也要咬牙坚持,不然等过一阵子,别人都能勉强读书识字了,说出来都十分丢人。
这人啊,就害怕跟其他人比较。
倒是李逵这个行货,脑子里一团浆糊,上课时完全大眼瞪小眼,连写自己的名字,都学了好一段时间。
结果也跟鬼画符一般。
如此时间过得飞快,先前的一场大雪开始化了,真正冻人的时候到了。
徐凤梧二话不说,便勒令山寨上的喽,一营接一营下山拉练,训练内容自然是以跑步为主,目的自然是暖和身体。
早上才刚刚吃过早饭,第一批次的喽们就在金沙滩集合,然后坐船前往济水河口。
按照计划,每个营以一什为单位,无论以任何方法,中午前必须赶到李家道口,中途自然可以停下休息。
在规定时间之内,到达李家道口的,一营中的前一百人,不但可以原地休息,还能获得热乎乎的姜汤驱寒。
而后到的一百人,必须为前十组的弟兄洗一回衣服。
在如今这个天气,用冷水洗衣服,那滋味可真不好受。
到达的标准,自然是以每一什最后一人为准,只要有一人不到,那便算全部未到。
第一次拉练,徐凤梧的亲卫营也参加了,由陈兴、陈胜兄弟带领,徐凤梧也要亲自下山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