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徐凤梧为何要留杨志住几日?
杨家本是麟州地方豪强,以武力称雄于一方,周太祖郭威即位后,杨信自称麟州刺史,得到郭威的承认。
从杨信到杨业,再到北宋末年,杨家传承一百多年,跟契丹人打过,跟西夏人打过,人家赖以传家的,难道只是一把祖传宝刀?
文人向来以诗书传家,而像杨家这等将门,赖以传家的自然祖传的打仗经验。
从大宋建国开始,杨家人就在为大宋保卫边疆,为大宋马革裹尸战死沙场,自然传下来了一些用兵之法。
这些经验,可是无数条人命换来的。
尽管杨家如今没落,徐凤梧却不相信,难道杨家一点东西都没传下来?
徐凤梧安排杨志住下,又准备了新衣新鞋,直叫杨志心里好不感动。
等到第二天,徐凤梧又亲自出马,带杨志来到宛子城,看一看梁山兵卒的训练。
徐凤梧见杨志看得眼热,当即问道:“杨制使出身将门,定然是富有韬略,在下正想向杨制使请教。03”
杨志连忙说道:“不敢!不是洒家夸赞,寨主练得这一手好兵,连禁军都有所不如,难怪能大败济州兵马。”
徐凤梧却笑道:“练兵跟打仗是两码事!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去溜溜。兵卒训练得再好,也要上了战场才知道行不行。”
“杨家传承一百多年,定然有不少带兵打仗的经验传下来,还请制使不吝赐教。”
“原来却是看中了这个。”
杨志心里嘀咕了一声,徐凤梧这般礼遇自己,虽然是有所图谋,但他心里并不反感,当即说道:“徐寨主若是想听,洒家自然知无不言。”
徐凤梧一阵欣喜,说道:“既然如此,还请杨制使随我去讲武堂。”
两人来到讲武堂,只见山寨的头领全都到了。
徐凤梧很重视讲武堂,他知道梁山要想走得远,必须要往正规化发展,只靠那种土匪打法是走不远的。
鲁智深上山后不久,讲武堂就成立了,并且开始有兵场推演。
徐凤梧和几个头领合计,拿出一个大体框架,这东西对普通人或许很难,可他好歹是个穿越众。
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吗?
从一开始的跌跌撞撞,然后在每次推演中,一点点修改其中错误,等到林冲上山来后,现在已经像模像样了。
除开徐凤梧不谈,获胜次数最多的,非鲁智深莫属了。
到底是上过战场,跟着小种混的,纵然鲁智深如今谈不上大将,可他是实战派出身,对比其他头领,目前也足够碾压了。
其次就是史文恭了,他是山寨上少数几个文化人,别人还在学写名字的时候,他早已在啃一本本兵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