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削藩失败的根本原因!(2 / 2)

所以当时朝中可用的武将,有名气的不多。

李景隆和徐辉祖,就算是两个比较有名的将门之后了。

但因为徐辉祖和朱棣的亲戚关系,建文帝是不可能放心让徐辉祖统领大军的。

这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李景隆率军攻打燕军,屡战屡败,致使朝廷损失了数十万人。

这就是靖难之役局势的决定性转变!

其三:朱允炆自身的性格问题。

遇事没有主见,优柔寡断,既缺乏决断军国大事的能力,又缺乏处理棘手问题的经验。

在朱允炆还是皇太孙时,就已担心藩王叔叔们拥兵自重,以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帝位。

和皇爷朱元璋还曾就这个问题对话过。

老朱心里其实是非常相信自己儿子的,否则也不可能分封。

他对朱允炆说:“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这话的意思是说:皇爷爷我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你那些叔叔们,他们可以保边境安宁。

而朱允炆反问道:“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外敌入侵,自然有叔叔们抵御,但是如果叔叔们图谋不轨,又当如何抵御呢?

朱元璋对孙子的提问沉默良久,然后反问:“汝意如何?”

朱允炆回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先用道德感化他们,用礼制约束他们,不行,就削弱他们的实力,派兵征讨他们。

当时老朱对他的回答是比较满意的。

若是朱允炆真按照自己对爷爷所说的方法,登基之后,先行怀柔之术,再徐徐推进削藩,恩威并施,倒真不失为正确的策略。

但可惜,朱允炆不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这也是削藩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建文削藩失败之后,方孝孺想了很久,想出了这三点原因。

可悲的是,他发现这三点原因竟然和他都脱离不了干系!

削藩太急、重用李景隆这两点都是经过他点头批准的。

而建文的性格,自己作为辅佐大臣,应该是要徐徐将之矫正的!

所以说,苏无言刚刚的话是直接撕破了方孝孺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

新书启航,求鲜花,求月票,求各种!读者大大有数据的希望给小弟投一点!哪怕是一朵鲜花,一个评价票也是爱!小作者跪求!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