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历:十六月初八,秋高气爽。
大明国国都“朝阳城”全城沸腾,“祭天广场”人潮涌动,此地正在举行“大明国”的开国祭天大典。
主持开国大典“祭天仪式”的是国务阁“总理大臣”赵固本。
身穿明黄莽龙袍,头戴二龙戏珠帽的林浩,站在九层祭天塔正前方;在他身边,并排站着的是头戴凤冠,身穿凤纹绯红礼服的边莺。
两人身后,是依照“九品中正制”的大小官员。官员们的服饰是遵循新发布《官员通典》要求:穿着有“紫袍”、“朱袍”、“绿袍”、“青袍”。
三品以上袍服“紫”;四品、五品以上袍服“绯”;六品、七品以上袍服“绿”;八品、九品以上袍服“青”。
林浩利用建国这样一个契机,发布《官员通典》,对官员的“服饰”、“品行”、“俸禄”等进行了规范,《官员通典》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官员”的权威,体现官府的“权力”。
实在是这一方世界,大多数奴隶国家都没有统一“法典”,官员没有俸禄,所以只能由“富人”担任,官员管理百姓的方式也是随心所欲,官员们将管理治下百姓的方式称为“牧守”,就是放牧与看守的意思,因此百姓在官门们的心里只是羊群般的存在。
那些“官员”对百姓的横征暴敛,率性而为,是这个世界的常态。事实让百姓将对“官府”的敬畏,慢慢转化为对那些担任“官职”的大奴隶主、大商人、大地主的私人敬畏,造成的结果是“个人权威”远远超过了,官员所代表的官府畏惧。所以大明国“官服”的推出,就是强化官府的日常权威。
大明国国主已经授权议事会,由“行政学院”和“刑部”牵头,结合朝阳城的实际情况,编制拟订大明国内的“法典”。
这些官员身上的官服“补子”,就是有一块绘有图案的画布,贴在官服上,如同老百姓给衣服的窟窿上,补了一块布一样。这种在官服上的“补子”,是区分官员品阶的重要手段。
首先,从官员官服的“颜色”上,每个人都可以很直观快速的区别出官员的的大致级别,一眼可以看出官员是“低级”、“中级”还是“高级”官员。
再次,从官员官服的“补子”图案上,又可以进一步更加直观看出,官员的具体品阶级别。
大明国官员“补子”的图案,林浩也遵循了前世“文禽武兽”的规责。具体是指补子图案中的“禽鸟”为文官官员,“猛兽”图案为武官官员。只是这个异世界与林浩前世的那些图案不太相同罢了。
比如:林浩前世九品武官的“补子”图案为“海马”。可是朝阳城的人没有见过,那种马背上生双翅,既能飞天又能入水的“海马”。林浩就用大家熟悉的“貂兽”来代替。“貂兽”是荒野里常见的一种食肉小动物,习性和外貌有些像林浩前世的“黄鼠狼”。它外表可爱呆萌,实际上这种小动物领地意识极强,战斗力凶悍。
又比如:前世九品文官的“补子”,一般用“练雀”为图案。林浩是要用图案彰显官职品级的,“练雀”这个世界没有。林浩就用“火雀鸟”来表示,“火雀鸟”体型不大,但是羽毛鲜艳,多数以红色为主,荒野里“火雀鸟”聚集出现的地方,一般都是食物不缺的福地。因此林浩用“火雀鸟”的图案寓意,基层的九品官,给百姓带来的是“次序”和“富足”。
不同品级“文官”袍服的前胸后背上的补子,分别绣着不同图案,有“绵鸡”、“鹌鹑”、“仙鹤”等;那些“武官”的袍服上的“补子”,上绣有“苍狼”、“狮甲兽”、“麒麟”等;
不管文官还是武官,“紫袍”官员的“补子”上,一律没有禽鸟和猛兽图案,绘画的全是山川、江河、日月的图画。林浩的用意是提醒这些“紫袍”大员,他们全部是“国之栋梁”;他们的决定事关“江山社稷”;他们是肩挑国家百姓的国之重臣。
大明国实施的文武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