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颜青松看来,对面的人族大军每天毫无动静。
事实上,随着蛮人大军的抵达,而大明哨探不断对蛮人多番探查后,确认了蛮人总兵力并没有,战前宣传的二百三十万人马,不过只有一百七十多万的时候。大明军的营地内,接连几天都在进行着一场场激烈的争论。
争论的核心是,大明军的本次对蛮人战争的策略,是否要由原来“战略拖延”,调整为“积极进攻”。
稳健派认为,应该坚决执行原有计划。虽然敌人比原计划的规模数量,少了六十多万人马。而且蛮人大军当中夹杂了不少老年蛮人和女性蛮人。月沙蛮人的总体力量要比大明军计划战力,要弱了三层不止。敌人既然没有原来那么强大,这是好事。因此不必冒险,稳扎稳打的拖时间,把蛮人托廋、托弱、托疲。明年春天来时,大明军可以就轻松拿到胜利果实就行。
激进派认为,既然敌人没有原来那么强大。那么就需要对原来的“饕餮计划”进行微调,当初制定“饕餮计划”因为信息不足,导致有些偏颇。当初计划之处,把月沙蛮人的力量估计的太高;把“黑狼人”的实力又严重低估了。
以目前的消息和地区态势看,大明国即便消灭了月沙蛮人。大明国也将陷入和黑狼人的长期战争之中。月沙蛮人不过三百万的规模,而黑狼人部落的规模是上亿人口的势力。月沙族实际上暗黑联盟派在本地的管理者,大明王国干掉了月沙蛮人,黑狼人做为黑暗联盟本地最大的势力,就一定不会放过大明国成为本地霸主。
因此大明国要想成长起来,就必须抓紧一切有利的时间,消灭一切不利的因数。毕竟大明国不过二千万人口,而黑狼人部落时一个传承了上万年,人口上亿的大型部落。
如果大明军尽快消灭蛮人。那么大明军就可能在冬天里,消灭月沙城的留守蛮人,开展“饕餮计划”。大明国还可以利用冬天的几个月时间,用浮空飞舟把人口运过去。明年在月沙城可以抢种两季的粮食作物,为下一步和黑狼人部落作战,抢下大半年的农业耕作时间。
结合农业生产的周期,今天大明军方积极的作战策略,相当于为月沙城的移民争取了一年的和平时间。有了一年的时间,当地的移民在粮食上可以收上两茬,月沙城新移民就会人心安稳。那样对于和黑狼人势力的对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反之,依然执行原有计划。春天才把对面蛮人大军消灭,大明军方的胜利,稳妥到时稳妥了,但是春天消灭落日荒野的蛮人主力,再用一个月时间赶到月沙城,消灭哪里的留守敌人,再加上移民的时间。对于月沙城的新移民,他们将完美的错过明年的春耕。
月沙新城的移民,只能进行半个季节的农业生产。这将直接导致当地移民的粮食不足,对于新移民来讲就是人心不稳。错过明年一年时间,黑狼人的大军在后年,将铁定大举出现在“月沙城”和“云中城”一线。和大明国争夺本地的主导权。
对于月沙城这样的新建城市,粮草不足就人心不稳。那样的局面对于大明国的长治久安,将是非常不稳的。
“郭之”和“熊国为”作为军机大臣代表激进派,和大多数的“统领”、“万夫长”的保守派,对于是否改变本次对蛮人的战略,意见分歧很大。最后闹到要林浩面前,让主君决断的地步。
林浩认为,两边的意见都不能说有错。不过站着高度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自然有偏颇而已。
也许是修习了“心灵圆满说”的原因,加上林浩的性子随和,所以即便主君在场的情况下,将领们在讨论环节的争论,那可不会给什么人面子,讨论起来绝对据理力争。尤其是当他们认为自己有道理的时候。
林浩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什么天纵之才,自己不过是一个异界流落此间的小**丝而已,有幸混到今天这模样,已经邀天之幸了。什么王霸之气,对于**丝心态的林浩来讲,那就是个‘屁’。林浩对于自己的定位还是很能摆得清的。
大华国历史上大唐帝国的“唐太宗李世民”,可是说将大唐帝国,一手引导到大华国几千年来封建历史的巅峰高度。
可是这样一位从战争中走来的千古一帝,见到臣下“魏征”时,有时居然要躲着走。还说出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境,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的话,说明要想伟大,就必须心有畏惧。独断专行,只能一时爽。从战场上走过来的千古一帝“李世民”,他不是怕魏征这个文臣,作为帝王可以一道命令就杀了“魏征”,可是作为皇帝的他怕的是魏征所代表的“道理”,所以有时不得不躲。
尽管有时候,“道理”很难让人接受,可是有才之士,大多情商不高;情商高的大多是“马屁精”;情商高的同时,智商又高的人,大概率的是“老油条”;真正“情商、智商”同时具备的大才,后世之人对大华国几千年来的总结,也不过寥寥几人而已。
林浩自认自己做具体事的执行力不行;对军事上的战略战术也不精通;对于国事和具体行政问题分析能力,也差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