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宫”的设立,是大明历二年,大明取得了对蛮人战事的胜利后,国师丘宣业和军机阁对于大明国未来战争的思考后,才联合向大明王林浩提出的建议。
“武宫”作为大明国武学培养的最高学府,经过一年多的孕量,终于随同大明国“教化法案”,在大明历三年大明国的首次“科举”考试后,伴随着全国大规模设立乡学、县学、郡学、大学,在全国全面推行。
根据国师丘宣业的解释和意见,即使大明国全民布武,在全国百姓中普及修炼功法,可是实际上百姓因为天赋等原因。绝大多数人普通人,都将停留在“炼骨境”这一个境界,这一现象和营养、功法等外在因素无关,这是种族天赋决定了的。
炼骨境,实际上就是“脱胎换骨”的意思。
炼骨境,是第一修炼的真正起点,是普通人能否真正“脱胎换骨”的关键阶段。可惜现实是残酷的,绝大多数人的天赋并不支持她或他完成“换骨脱变”。
即便在加强营养以及合理膳食的前提下,
一名“普通人”平均不过六七百斤的力量;一名“炼肉境”修炼者,可以炼出二千斤的力量;一名“炼筋境”的修士,可以发挥出五千斤左右的力量;在“炼肉境”和“炼筋境”所有人的不管天赋差距如何,其实人族的修炼差异并不会表现的非常离谱。
可是进入“炼骨境”之后,修士因为天赋原因,表现和分化的会很严重。有的“炼骨境”力量不过一万斤左右,有些天赋好的修士,可以令自身力量到达十万斤之巨。
人族修炼的“灵性”产生,并不是从“炼脏境”和“炼髓境”才开始,“灵性”和“神魂”的脱变,从“炼骨境”人体脱胎换骨时,就已经开始脱变。
“脱胎换骨”这句俗语,实在是道尽了“炼骨境”对于第一步修炼的重要性。
人族历史,万年以来,英豪辈出,不敢说万国林立,但是人族高峰期数千国度并存的情况还是有的。在那个数千国家争霸求存的日子里,各个国家无不把吞并其他国家作为目标,把各种“富国强兵”的办法,能用的基本上都用了一遍。今天的人族国度千国并存的情况,已经是人族国家大幅彼此吞并后的结果了。
那个时代,不是没有像“大明国”这样,全民布武的国家,也不是没有像“大明国”这样全民修炼功法的势力。
可是无数年下来,除了大陆上有数的几个顶级大势力,还保持“基层军卒”都可以修炼功法外。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只有军官才可以开始修炼功法,何也?
实在是,投入产出比,实在时不成比例!
一个势力或者一个国家的发展,在短时间里的国家收入是有限的。是优先发展普通军队?还是集中资源发展高端力量?这对于任何一个势力,都必须面对和要选择的问题。
人族在第一步的修炼阶段,只要不突破到第二阶段,人族的寿命都没有显著的增加。第一步的人族修士随着修为的高深程度,可以延缓身体的衰老,身体机能的强度也会大幅的延长。可是在没有明显的外来威胁的情况下,单位时间里,只要保持军官的实力不断提升,普通士兵作为消耗品,定期更换,对于那些人族国家而言,是最经济的一种养兵方式。
大家都很清楚,一名炼骨境可以轻松屠灭数百人的军队;一名炼脏境可以屠灭不是很精锐的千人军队;炼髓境在战力上不过是比炼脏境的多了“神魂”的优势。可是几百名普通战兵的养兵费用要高于一名炼骨境,一千名军队的驯养费用要高于一名炼脏境。
漫长的岁月,在实践中人族绝大多数势力,都知道人族修炼者的九层数量,都将被阻挡在“炼骨境”的门槛里。在炼骨境人数的基础上,最多只会有两层(20%)的人数,进入“炼脏境”的人数。最终进入“炼髓境”的人数,不过是炼骨境的人数的半成(5%)不到。
国师丘宣业的解释核心,就是说明“云中城”的军队和人族军中,实施的军官才能修炼的制度,是一种资源重点倾斜的制度。本质上这种制度是资源有限前提下的筛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