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历二十年,明国这些年简直是国泰民安,万事顺意。
明国的贵族们忙着生孩子,建立自己的家族;明国的公民们忙着赚钱,寻找自己的政治靠山;明国的平民们,基本解除了温饱问题后,都在琢磨着如何提升自己的国民等级;大明的奴隶们,看见以前的奴隶变成了平民,不但温饱无虞,而且结婚生子还拥有自己的田产。前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奴隶那还不会好好干活。
和平富足,带来的明国内部的另一个情况,就是明国内部的竞争压力越发的大了。
在官府里,以前只要是认识字的人,就会被聘为乡里或县里的文吏或公差。现在大明官府,如果不是从乡里学堂或私塾毕业的童生,基本不可端上官家的饭。
在军队里,三千多万主力军团内,如果四年没有到达炼骨境,十年没有突破炼脏经的基层兵卒,主力军团基本会让你退役,或转为城卫军,或转到县里任县尉,再差点到乡里当个游徼。
现在的明军的主力军团里,千夫长基本上清一色的炼髓境,万夫长(现在叫统领)已经全部是阴神境的高手。要不是军机阁明文规定千夫长以下军官,只能由第一步以下修士担任。有的阴神境高手恨不得主力军团的千夫长,他也要去争的当。
实在是,因为主力军团的实职军官竞争实在太激烈了,而且这种竞争,已经波及各个郡县的城卫军系统。目前城卫军军官的标准也基本向主力将军团看齐。原本作为主力军团后备力量的城卫军系统,因为主力军团的激烈竞争,军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的来到这个团体。
不是这些军校生或金龙卫的军官,没有大志向,硬要挤到城卫军系统里去。
而是在明国的公民权法案里,国民修为高低并不作为是否成为公民的依据。贵族院审核提拔公民权的唯一标准,就是“军功”或“功勋”是否达标。
十年过去了,明国虽然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但是国内并没有什么大的战事发生。可是截止大明历二十年,明国的人口却增加了接近二倍,全国人口到达了二十七亿之多。
随着国内粮食的连年丰收,明国社会人口结果的改善,明国百姓生活条件和环境进一步被改善,国家人口潜力和活力,被一步步释放出来。据国务阁、军机阁的不完全统计,全国的炼髓境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二千万人数,阴神境高手已经超过二万。
可是这十年里,明国的贵族人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反而因为一些违法乱纪的,被国家贵族院,罢免了二百多贵族身份,全国贵族和公民总人数,不但没有增加的反而有所下降。
粮食丰收,使得百姓生活条件改善了;印刷术推广,导致书籍普及了;教育普及,导致明智开化了;律法公开,导致社会公平和上升道路清晰可见。明国上下都只有自己的目标,大家都在为明天自己的家族坐着准备。
二十年间,大明的国民看似歌舞升平,可是明国内的民众并没有,因为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有书可读,有戏可看,国民的享乐之风兴起。相反明国的尚武之风,越发浓厚。
造成这样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大明国民分治法案”硬性规定,贵族降等继承爵位。以及无论嫡、庶、平民、奴隶、异族等,如果要提升自己的大明国民身份,尤其是提升到公民或贵族,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军功”和“功勋值”。这极大的刺激了民间建功立业的氛围。
另一方面,随着明国教育的普及,心灵圆满说在明国内大行其道。百姓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理念,越来越被国民接受。
明国国内炼髓境的高手,为突破心灵的最后束缚,不得不选择进行心灵历练的高手越来越多。使得明国内很多人并不敢,随便欺负那些看似穷困或落魄之人。没哪个敢肯定这个群体里,是否隐藏着历练中准备斩断因果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