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节(2 / 2)

“这好!"李无为没法说啥啊,只希望别影响到农活,那就罪过了。

“女婿!”

刚下车岳母就迎了上来,嘘寒问暖,等客车走了,这才想起大着肚子的女儿。

“妈妈!" 4.5旁边,小京茹扑倒妈妈怀里,其实月初那会见过一次的0就在三进大院搬家的时候,京茹妈妈还在院里住了一晚上,所以小京茹才没想妈妈。

这会李无为拿出香烟来,准备给散了一圈,在场有二十几号人,都是秦家的近亲,场面挺热闹的。

“你们看小京茹穿的那衣服,那鞋子,全是新的,人也养得水灵了,还是城里的日子好过啊。”

“那可不,也不瞧瞧小京茹是跟着谁,这可是咱们老秦家的姑爷,现在是街道干部了。”

“大叔和三叔日子也好啊,听说住在三进大院里,到了晚上不开路灯,在院里都得迷路,里面大着呢,好几十间房。”

“还有光明也在街道上班,日子也好过,不知道咱们啥时候也能进城去看看……哎,我李哥看过来了,快,过去帮着拿行李。”

几个同辈的青壮赶忙迎了上来,见李哥儿散烟,连忙双手接上,有机灵的已经掏出火柴帮着点上了。

第201章 衣锦还乡,乡亲们的羡慕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往村里而去。

正所谓,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在外面打工,挣了钱就得回到家乡,让乡亲们也跟着一起高兴,羡慕嫉妒也行。

“姐夫,我现在就想进城去读书了。”

秦光友脚下穿着一双破鞋,裤腿上有泥泞,衣服上还有麦芒屑,一大早就去地里干活了,凉快,但是累啊。

“不是,你这都快考试了吧。这事在讨论一下,现在转学也行,不用再交学费,就是你这考试成绩藏不住了。”

李无为好心提醒,一进城很快就期末考试,还不得勇争倒数第一。

“姐夫,我不怕!”

秦光友就想去城里,刚听姐姐说了,老妈要进城了,留他一人在家,他都不会做啊,还有这么多农活等着。

合着全家都跟姐夫享福,就他一人留村里受苦吗。

“那你过会跟爸妈说这事,对了,上次我见村头那鱼塘是谁家的?”

李无为想着晚上吃鱼,也让乡亲们知道他的钓鱼技术。

“以前是地主家的,现在是村集体的,姐夫你要钓鱼啊,那我过会给你找鱼竿去。”

秦光友年纪轻轻也知道投其所好了。

“成,找两根鱼竿啊!”

他正说着,就听见有村民呼喊,却是在跟他打招呼呢。22小路两边就是麦田,金黄的麦穗惹人喜爱,但见村民们把割好的麦子竖着捆绑起来,然后用一根木棒穿着挑回家。

这画面让他挺沉醉的,乡村的田园生活其实是很多人的向往。

他想把这些画面给画下来,奈何画不了啊,看未来能否解锁新称号吧。

“哥,那边,还有那边,都是我家的地。听妈妈说,以前都是地主家的地。”

秦淮茹想着去年她也在地里割麦子,今年就当上光荣的工人了,真好。

“嗯!咱们村里有谷堆吗?”

李无为之前从农业大楼出来,就想到了两首歌比较合适。

一首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歌词很赞,跟散文似的,到了九一年代,依旧风靡乡村小学。

另外一首是《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的背景很强大,惠及子孙后代。

都是好歌,他打算都交给农业部,正好借着这次下乡,把灵感都给凑齐了。

“有啊,我家旁边那竹林里边就有一个谷堆,每次做饭,就去扯一把,有了谷草好生火呢。

麦秆也好,就是不耐雨水,要堆放在柴房里。”

秦淮茹说起村里的事,那是头头是道。

“嗯,过会你在跟我多说说农村的事。”

李无为两辈子都是城市户,缺乏乡村生活经验,这是短板,但这不是有媳妇在吗。

“好的啊!”

秦淮茹见男人不嫌弃农村生活,心里也高兴。

不一会,老秦家到了,看热闹的也纷纷散去,秦家几个妇人都去厨房做饭。

李无为在坝子里歇着,今儿天气热,钓鱼估计得等傍晚去了。

“二叔,家里的农活还多不多?”

他闻到了老秦家的干活主力,老丈人三兄弟里命最苦的老二,学啥不好,就学会耕田了,这还不得一辈子跟农田打交道。

牛耕田累,跟着牛一起梨田的人同样累,牛走了多远,人也一样同步。

关键这活不挣钱啊,还需要技术,得把牛给操控好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