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于现在自己下地铁的时候,还得从库存里掏个半成品出来先用着,属实是让希尔伯有一些尴尬。
而且,他真的不是很会打架。
或者更加准确点来讲,他不是很擅长打架。
从穿越伊始,他是利用着司登冲锋枪来解决危机,再进入维多利亚军校之后,他虽然学习了维多利亚军用格斗术,但肯定也比不过那些老兵,在离开维多利亚之后那更是没有精于这方面的学习。
这倒是让希尔伯开始考虑起,自己是不是要在防身术上进行进一步的迭代升级了。
不过勃艮第的地铁倒不像东国小说或者绘本故事里一样玄乎,有什么来自远古时期的原始人战士,或者是什么喜欢玩弄人类灵魂还要以真人自居的变态。
勃艮第的地铁里唯有压抑到极致的寂静和黑暗,在断开能源的二十年后,这里的应急灯早已熄灭,荧光涂料也已经失去了活性。
脚步声回荡在周围的地铁墙壁上,不断反弹撞击着向着更远处飞去,最终回传来的声音却早已变了一副模样,仿若是一种沉闷到令人下意识想要驻足的怪异鼓点。
希尔伯利用着强光手电筒环顾着四周的景象,而在他的身前,一只大小只有一块显示屏大小的四足机械狗正在不断前进,利用着各种仪器来收集地铁线路的准确参数。
缓冲城区的地铁里保持着干燥,同时通风系统也勉强还在运作着,虽然气味有一些浑浊,但还不至于阻止希尔伯的前进。
在整体的设计上,这里的地铁也的确如希尔伯事前收集来的资料一般,充斥着上个时代的古旧气息,属于是那种哪怕崭新出场也能一眼发现不是这个时代的造型。
人类的审美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哪怕只是相隔十年也能感觉到有足够大的隔阂。
但令希尔伯颇为满意的是,这里的轨道虽然年久失修,但是损坏的程度并不是很高,有相当一
部分路线甚至在经过基础加固之后,就能够直接投入使用,这可以让他的工期缩短一点。
而在他沿着自己预定好的路线一路向前走,走到临近于中段的地方时,机械狗却是回传了一个发现空洞的消息,并将希尔伯引导向了目标所在地。
当希尔伯来到被标记出来的地点时,才发现这里是一个大门敞开的休息站,这里原本应该是地铁轨道检查人员在检修时的休息区域,自然也在这里的地铁停用之后就废弃于此。
在确认了里面没有生命活动迹象后,希尔伯才上前检查了一下休息站大门开启的情况,确认这不是近期才有人打开,而是在很久之前就没有被关上。
随后,他往里走了几步,用手电筒照了照内设,却发现里面还停放着大量仪器,看上去在这里停驻的工作人员在最后一次离开前,还没有想到自己会再也回不到这里。
而且这些仪器也证实了希尔伯的猜想,因为里面最先进的仪器,都要比他的年纪大上两轮。
这还是他在来到泰拉世界后,第一次在博物馆以外的地方,看见到利用纸带来记录信号的老式手摇发电信号平台,以及利用磁带来记录波纹的波段接受装置。
这些玩意可都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门槛器材,使用起来相当的繁琐,而且读取信息也十分困难。
甚至在方舟所下载的数据库里面,一时间都没有这方面的读取技术,只能够等待逆向解析后才能完成信息的录出。
不过希尔伯也没在意这方面的事情,毕竟二三十年前的消息和他也没啥关系,总不能有什么大能预知到了自己会在1050年来到此地然后提前二十多年在这里写好信息等待自己来读取。
但是当希尔伯算计着要将这里改造成轨道运输中转站的时候,他却无意中看见了波段接受装置的顶针并非是停在待机区。
于是他下意识的看向了磁带出口,却看见了用以记录的时间点坐标,没有定格在二十年前。
而是在十二天之前。
彼时,正是伊比利亚陷入静谧的那个瞬间。
希尔伯的身形突然一顿,一个大胆的想法跃入脑海之中。
——如果说,大静谧所产生的脉冲波并非是纯粹的干扰杂音,而是记录有信息的波段,那么这些波段会不会就被这台古旧但不依靠电子晶体的装置给记录下来了呢?
——————————————
第六十三章 地铁运行
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希尔伯在完成了地铁路线的全部勘探工作后,便返回到了广播站中准备让方舟解读这些信息。
此时由于主体建筑还在装修改造,所以工坊便直接在外面的街道上展开,原本在设计中就包含的机动性能力,让工坊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全面运转起来。
只是这一次的工作完全算不上是轻松,原因在于磁带这种东西在年代久远之后便很是脆弱,甚至说整个接收器在荒废二十年后还能工作,都已经算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希尔伯在初步拆解了这台接收器后,判断出这台接收器之所以还能工作,应该只是它里面的源石能交换装置里,还有着最后一点能量保留在缓冲区之中,而在脉冲波抵达勃艮第后,由于产生了撞击而使这些缓冲区内的能量灌输到了主设备里,完成了最后一部分的记录。
而在这一次记录完成后,磁头也是因为机械老化的原因彻底卡死,拆解过程中希尔伯也是确认了一点。
在将所有的磁带全部取出之后,这台老旧的接受器也算是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而希尔伯也决定废物利用一下,将它扔给W去自己捣鼓捣鼓。
俗话说得好,垃圾佬就是要从小培养起来。
完整的取出磁带固然是一件技术活,但是读取磁带的内容更是困难重重,这些磁带虽然在制作出就有考虑过长时间保存,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在那种暴露在空气中的情况下,其状态也很难说是毫无损坏。
有一些磁带部位已经是希尔伯用手轻轻一碰就碎裂开来,还有相当一部分磁带更是已经发黄变脆,失去了保存信息的功能。
唯一的好消息在于,最后这段保留了信息的磁带,还处在能够勉强读取的状态。
只是这种依靠磁性粉粒保存的电信号来记录声音的储存物,方舟想要读取出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不过这些天来也没有多少需要用上方舟的工作,希尔伯所幸就让它在工坊里完成这些读取任务,自己则是继续忙活起广播站改造的工作,同时他也拜托烈汉卿带一点文学小说集过来,准备将这些作为W在养伤时的读物。
在希尔伯的计划中,丰富精神和野蛮肉体都是必然要去做的事情。
虽然说希尔伯还是认为,由乌萨斯大作家斯泰写的《剑与鸽》对于W来说还是太早了一点。
但他也
能理解烈汉卿挑选中这本书的缘由——乌萨斯人在战争这方面,确实和萨卡兹人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被生存裹挟着冲向战争的群体,就连想要在这股浪潮中停下脚步都十分困难。
虽然W可能现在看不懂这本书,只会将里面的故事当做是发生在现实中的记录或者是虚构出来的传记,但是当她年岁再长一些,回头重新再读起这本书,应该会有和小时候不一样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