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书,其实已经和过去的网文不同了,主角叫黄克,其实却是双主角了。只不过是一个主角被世界一分为二,在不同的时间线选择不同的命运路线和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
成为恶龙的主角身边跟着魔女
成为屠龙者的主角身边跟着圣女
其实都是有暗喻性的。
将来这书完结时,你们就会明白,所以我也不说得太清楚。
人类,本身是一种极复杂和矛盾的生命,具有两面性。
我就是想通过这种对比,写出这种设定。
追求高尚的人,可以在小黄克身上看到,曾经对高尚,美好,纯洁的追求。
我等俗人,也可以在2010的大黄克身上,看到我们龌龊的幻想与生理的渴望。
龌龊与神圣并存!
这书,正如作者本人一样,精神是分裂的,矛盾的。
可以很黄很卑劣很无耻。
也可以很高尚很伟大很崇高。
人类有神性,人类也有魔性。
人类很伟大,人类也很渺小。
人类可以很聪明,人类也可以很愚蠢。
人类可以无耻到极致,人类也可以高尚到让世界惊叹。
万物皆有两面,人类也是如此。
PS:二十年前,我年青写刚写网文时,文笔不足,却染上了文青病,于是就写出了龙战士这种,又是文青到精神病,又是黄暴无比的玩意儿。
三十之后,我慢慢成熟了,文青病少了,情况好象好了一点。
这两年没事做着冰峰的漫画玩,玩得很开心呢。那时感觉已经把这病都治好了。
今年我四十三了,写这本书时,本来明明只是想写成简单直接的,类似《圣光》或者简单明快的,时空门援共这种简单的小说的。
谁知道构思出来,放了半年,正式动笔时,文青病这种老毛病,突然又复发了,结果就写成这样了。
本书首发为息壤,有毒为渠道,有毒的读者如果有息壤帐号的,建议你们用息壤的号看这书。这样省掉渠道费,对作者有利
人生,真是一个轮回。
-------------------- 第53章我们是内务人民委员部的 --------------------
站在徐家汇区,被炸得破破烂烂的中统上海分部大楼前,戴笠心情无比复杂。
除了惊、怒、恐这三种情绪外,还夹杂着一丝说不出来的“暗喜”。
对于搞特工工作的他来说,升官发财死同行,是人生三大喜。徐恩曾作为中统的得力干将,过去这一年立功无数,一直强压着他一头,现在这个最大的同行竞争对手死了。
戴笠是接到常委员长的急电后,匆忙地从南京赶到上海的。徐恩曾一死,中统上海分部这儿乱成一团,戴笠赶过来是来收拾残局的。
昨天那一连串的突发事件,简直是往南京国民政府脸上连甩了好几个耳光,从租界连环失窃案到徐汇区的惊天一爆再到中统上海分部被炸,不但轰动全国,就连国际“友邦人士”,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各国报纸都开出专栏,登出了这一串的连续新闻。
不出意料,几乎所有国家的媒体,都把爆炸案的凶手,定性为“共党份子破坏”。不过,作为这一事件的最大受害人之一,中统特务们,心里却是恨不得把那些外国记者媒体全都捏死——无他,这事太丢人了。
原以为是瓮中抓鳖十拿十稳的轻松事,谁知道不但鳖没抓到,还被反咬一口,而这一口还把手指给咬断了——黄克那一炸,当场炸死特务四十余人,重伤三十余人,余下的,最轻的伤也是耳膜破裂,整个中统上海分部的精锐几乎被一扫而尽。而后黄克追加的那八发枪榴弹,套用后世的说法,大概就是:把你日了中出后,还补射了你一脸的白浆......
总之,黄克策划这一波反杀大戏,是直接将中统上海分部的残余成员玩到了"大失禁"的境地......
戴笠赶过来时,整个中统上海分部,残余的人员全都垂头丧气,斗志全失,所有人的眼中都可以看到残余的惊惶气息。
板着脸,怀着一丝幸灾乐祸的心情把这些中统败犬们训斥了一番后,戴笠立刻在第一时间接手了全部案件卷宗,然后召集自己的复兴社(又名蓝衣社)手下讨论案情。
其实案件这时已经没有多少啥值得讨论的了,所有的证据都显示,这一系列的惊天大案,都有着共同点或者可以串联的地方。
租界里的失窃大案,共同点是以“吨”计的海量货物不翼而飞,凶徒的“搬运”能力惊人。
大北电报局丢失的三台大功率电台,罪犯展现出惊人的飞檐走壁能力——这点和张啸林家凶手闯入的方式相同。如今上海滩的几位大亨家的围墙,都加装了铁丝电网。
徐汇区爆炸案,对方用的炸药基本可以认定是美租界码头仓库丢失的“洋粪”制造。
所有的案件串联起来,最大的嫌疑人就是共党份子。尤其是徐汇事件和徐恩曾被炸死,这一点不需要怀疑了。
查出真凶是哪方势力,对戴笠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
难的是如何抓住凶手。
“一夜之间犯下如此多的大案,搬走数百吨的军火、货物,并同时对中统的抓捕行动进行反布局反设陷......如此手段,得有一个极其庞大的团队......”
分析后的结果简直令复兴社和中统的人集体牙齿冷得发酸,难道大上海已经成了共党的天下了吗?
“红队又复活了!有一支庞大无比的共党特工团队已潜入大上海!”
这是当天开完案件分析会议后,复兴社里所有特工特务得出的共同结论。
有人对戴笠道:“如今共匪覆灭在即,这是他们最后的疯狂!”
不管戴笠信不信这个说法,反正上海各界的新闻报纸是信了。第二天一早,无论是《申报》还是《文汇报》或者《大公报》,头版的标题,都是“共匪覆灭前最后的疯狂”来报道这事......
而戴笠也在来自常光头的巨大压力下,调集手中的一切资源,包括上海青帮的各方码头势力,全力地追缉那支他们想象中的“重生的红队”,“庞大的共匪特工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