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艾琳娜,你最近变了。尤其是刚才,你能这么快恢复过来,我有些吃惊。”
“只是想通了一些事,明白了自己的责任而已。”
“那就好。其实我今天也想通了一些事,明白了自己的责任。”
“我知道,我看出来了。你和他不一样?”
“哪个他?”
“另一个你,十年后的你,那个下流的家伙!”
“嗯,那就好......”
这一晚,黄克开了一整夜的车。虽然路况不佳,同时又是摸黑开车,但是一路上却异常顺利没有走冤枉路。而在距离天水还有几十里地时,前面的路突然又宽阔了起来,从摩托换成了四个轮子后,两人继续开车,到正午时,竟顺利无比地到达了天水。
只用了两天的时间,二人就完成了接近五分之二的行程。
到达天水后,二人才发现,天水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后勤兵站。
原因和红军以及常凯申派来的剿匪大军有关。
两个月前红军进入四川后,常凯申委员长派出两路大军追击红军。
一支是薛岳的部队,由南方顺着长江入川,一边追击红军,一边驱虎吞狼,侵占当地军阀的地盘。
另一支是胡宗南的部队,则被他命令由甘陕北面入川,走的道路和黄克计划中的路线十分接近,而天水,就是他们入川前最大的补给兵站。
如今胡宗南的数万大军已经入川。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过清末至今,由甘肃天水进入川北的这条蜀道,道路质量还算可以,骡马可以通行。胡宗南的大军就是靠着大量的骡马支援入川,如今已进入松潘地区,正在那里配合川军、藏军,和近十万的红军对峙。
-------------------- 第59章 寻“红”记 --------------------
第59章 寻“红”记
川北不比川南成都平原地区,这里贴近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作物产量极底,难以就地补给养军。胡宗南十万大军(号称,实际大概就四到五万人,这方面资料我查不到更详细的,谁有的话回复下帮我修正一下)入川剿匪,人吃马嚼,光靠在川地就地征发是无法长期维持的,离不开天水这边大后方的支援。
现在是七月中下旬接近八月,为了支援前方的胡宗南军,整个甘肃省加陕西省,各地方政府疯狂地刮地皮加征所谓的“匪捐”,在贫瘠的土地上把本就很苦的农民继续往死里逼。
由于马上就要秋收了,这时征收虽然还不至于立刻饿死人,但两三个月后情况就不同,明年初春时会更糟糕。
而炮党这个政权,反动就反动在,征走的粮,远比运到部队给军队吃的要多得多。大部分征收的粮,都被层层剥皮吃得七七八八,少部分才勉强运给正在川中剿匪的胡宗南部。
这样的情况下,胡宗南部其实也是粮饷不足(相对而言),所以还得再次的就地征粮。祸害完自己的后方后,继续祸害前方。
(大家都知道的,哪怕是十年内战时期,刮民党兵大部分时候吃得都没有红军好。原因就是喝兵血喝得太凶残了。只有要你打仗卖命时,才会临时喂顿好的)
到达天水后,黄克和艾琳娜休整时,掏了点钱,就从当地粮商那儿买到了军粮,把空间十字架和戒指消耗和多出来的空间全部填满。
而后,二人顺着胡宗南军走过的路线开始入川。一路上数百公里的入川之路,两人除了遇上少许商队外,只看到两队运粮入川的队伍。可是过来时,天水那一带,还在各种大征粮,直弄得民怨沸腾。
这也就是为什么常委员长剿匪越剿越多的原因:因为他的剿匪兵,比被剿的“共匪”要凶恶百倍,甚至逼得地方的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
当年中央红军闹分裂后,虽然兵力大减,仅有八千人的红军冲出川北进入甘肃南部后,一路打土豪,分官财,轻易地就取得当地民众的支持。兵过如梳,匪过如篦,红军过后不抢粮还一起打土豪分田地宣传马列.....对比强烈,大量民众用脚投票,踊跃参军,令红军不断地获得人员补充。
为了避免麻烦,黄克在离开上海之前,做过一件事。
他弄了一套炮党军的军官服穿上,而给艾琳娜换上了一套洋人的军官服——后者正是被他在租界军火库干掉的英国军官的房间里抄来的。
入川的他两人,身穿高大气派的军官军装,戴着墨镜,拿着和孔夫人那要来的特别通行证,开着气场十足的洋摩托,入川一路通行无阻。
途中倒也有遇上几波关卡检查。
可是黄克一身军官服加行政院的通行证,高官派头十足,艾琳娜仗着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形象,打着“英国记者”洋人招牌,那些地方检查站的土包子军官士兵哪里敢拦,竟让二人一路顺顺利利,轻轻松松地在四天内就到达了松潘地区。
不过,由于路线原因,二人到达松潘时,所处的位置是胡宗南等“剿匪”主力的后方。
此时的松潘,其实是一个面积超过八千平方公里宽大草原地区。这里有沼泽,有雪山,哪怕到21世纪,人口也仅有六万余人。
真正的松潘县城,是一个非常地小的,“一枪就可以打到底”的小镇,这一地区,大部分都是荒无人烟的草地、森林、戈壁和沼泽。
这里的环境情况,大伙如果不熟悉,未来有一个地方可以当最好的参考:后世著名的旅游景点,九寨沟。它就紧挨着松潘。经过开发后的那儿,风景优美,雪山流水,一部《东游记》更让这里的美景名扬天下。
但那是开发后的。
没被开发过的松潘,就是标准的“穷山恶水”。
当地居民,以藏族羌族为主,此时的原驻民人口,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五万。不过为了消灭红军,在委员长的驱使下,整个川北加藏边的土司 豪强自发地组织起了数千人的地方武装,加上川军,配合胡宗南的入川部队,正和红军在这一带对峙。
兵力上,胡宗南部队表面上兵力占下风,但是他们装备好,弹药足,又得到当地藏骑兵的强力支援,反而在战场上占据主动——如果当初张国焘没有故意拖延,能提前一星期行动。红军早就轻易地拿下松潘,然后就可以以逸待劳,象吃甘蔗般,一波一波地把胡宗南添油一般送进松潘的部队一口一口地吃掉。(这是松潘战役时主席的作战策略)。
结果在拖延了两个星期后,胡宗南的入川大军主力基本集结到位,红军虽然还有兵力上的优势,可是这时的守军已趁着这个时机,在自己防线上挖好堡垒,准备完毕,令原本奇袭就可以拿下的松潘变成了需要强攻的坚硬防线。
此时松潘这儿已是前线。来到松潘的黄克与艾琳娜,因为“心里有数”,没有进城,同时也避开大道,直接进入了广茂无际的松潘草原与山陵区,象盲人走黑路一般地,往地图上红军“大致”的位置走去。
此时已是从西安出发后的第七天。
黄克从地图上估计,这时的他和艾琳娜距离红军的距离,大概约在五十到七十公里之间。
虽然黄克事先已收集到了不少史料,但战场千变万化,民国留下来的地图很不标准且非常地简陋,而现在黄克要去找红军,主要依靠的居然是大黄克弄来的一份21世纪的松潘地区的旅游地图。
75年的时光变化,沧海桑田,其实两边的地形已有不少异常,却是没办法的事。
这副地图还是手绘的。 具体的作法,就是两人同处不同时空同一个位置,小黄克这儿面前放一张纸,大黄克这儿面前放一张地图,两人同时拿笔摆出同样的姿势。
大黄克拿笔在现成的地图上描绘时,小黄克这边因为“时空共鸣”的原因,也会做出相类似的动作,然后一张地图就样在“描绘”状态下绘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