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改进当时他在延安的最后一天就做了,测试时一口气试射了近百次都没有发生炸膛,效果很好。此次返回上海,见设备运至,这里又增加了不少工人,索性作为工作任务给下面的人下单了。
当天他在工厂里按上面的流程操作了一番,做出了两件样品后,现场画出几张简易的图纸,要求工人照着加工。
在外人的眼里,这些东西只是造型稍有些古怪的金属盖和法兰套,没人看得出这是武器零配件。
这家工厂,未来的任务就是生产一些根据地暂时还没法加工的小五金零件,以及不停地制造简易的子弹复装器,后者才是这家工厂这段时间主力生产的产品——为了保密,这里的工人生产的只是部分零件,另一部分的零件放在别的地方生产,二者不组合起来,工人也不知道自己造出来的是什么东西。
延安那边的工业计划现在才刚起步,相关的配套设备,以及人员,要到位最快也得是明年二月后的事了。一些急需难加工的零配件,暂时也只能通过黄克这儿提前生产,毕竟上海贸易发达,材料获取方便,生产条件远比刚起步的延安那儿好得多。
简单地给现场的技工人员做出指示,提点了一些加工中他们需要注意的事项后,黄克离开工厂,回到孤儿院里。
现在的孤儿院,收养的弃婴和流浪儿的数量已经接近千人,婴满为患的问题,让艾琳娜和黄克都头痛不止.....因为当地一直有更多的人,在有意和无意地,把孩子往这里送。原因是这家孤儿院收养的幼婴,成活率太高了.....
看到那一个个被扔在孤儿院门前、附近,嗷嗷大哭的幼婴,二人都收养得有些怕了——不是不想养,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在这事上,即使是艾琳娜再善良,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婴儿潮”,她也感觉到了自己的无力。她能做的,也只是一再地扩大孤儿院的面积,另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向社会求助领养,但是到现在为止,被人领养走的幼婴,也不过十数个而已。
当黄克回到孤儿院时,大老远就会听到那震天的哭泣声,毕竟那是有着几百个婴儿的孤儿院.....
想象一下几百个婴儿同时哭闹的场面吧。
如今的孤儿院,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幼婴院,另一部分则是五岁以上,八岁以下的幼童院。而第三个部分的,则是八岁以上的“少儿院”。黄克目前的想法,却是把他们先养起来,教育一阵后,再分批送到苏区去——从现在到解放,再快也要十三四年的功夫,这些孩子教育好了,会是很好的红军预备军,社会主义接班人,以及黄克自己的未来班底。相关的事项,黄克在延安时已经和红军高层讨论好了,延安正在做接收这批孩子的准备工作。
因为某个不能说的理由,在黄克的主动要求下,全国各地一些牺牲烈士的子女,也以弃婴、街头卖掉的孩子之类的身份,被送到孤儿院里来。
在送过来的这些烈士子女中,小黄克一直有意地在找的一个人,这个人可是他在交大的“老学长”了,也是从交大走出去的,名声成就不下于五个师的另一位超级牛人。可是小黄克在董牧师交上来的烈士孤儿名单里,却怎么都没找到他的名字。
直接到一月后他和大黄克恢复了联系,才从那儿弄明白,那个人的父亲现在还没有牺牲,历史上他还要四年后才会牺牲。而且现在历史被改变了……
“嗯,无论如何,得把那人找出来,弄到交大去读书啊!未来我的班底,交大机电系可不能没了这个人啊!”
而孤儿院里的其他八岁以上的孩子,这个时候黄克也不再是白养着他们......
幼婴院这儿,一些年龄较大的孩子,已经被指派帮着大人照看三岁以上的幼婴,主要也就是陪他们玩耍。更大一些的孩子,则要在孤儿院里打些下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倒不是黄克想省几个雇工的钱压榨童工,而是要让这些孩子早点明白生活的艰难不易。这种打下手的工作不是天天干,而是轮着来的,事后还有一些小礼物或零花钱奖赏。
由于要供应千余名幼童的吃喝,孤儿院的食堂也扩建了。有十来名工人在后堂工作——现在能在孤儿院工作的,要么是地下党和其家属,要么就是延安中央派来保护黄克的老红军,孤儿院现在已经是上海最大的“匪巢” 。
孤儿院的食堂里,有一台发面机正在机械揉面,这台机械是黄克自制的。可以轻易地揉出足够数千人食用的馒头面团。黄克来到后堂时,几个食堂工作的成年人正带着二十多个孩子在这儿做馒头。揉面的材料是高梁玉米面粉多等种杂粮的混和物,几个较大的孩子联手帮着食堂的师傅正将一笼一笼做好的馒头架到蒸笼炉灶上,空气中弥漫着杂粮馒头的香味。
看到黄克和艾琳娜这对孤儿院“真正的主人”来了,这些孩子们全都对二人尊重地喊:“院长好”。
黄克瞄了一眼那位戴着厨师白帽的食堂师傅,他姓罗,叫会明。
因为长沙的大规模的零元购事件,导致中央派到黄克身边的那批同志在长沙“露了脸”,不得不又替换了一批人。这群保护黄克的战士,一部分被以雇工的身份安排在孤儿院,有的在小五金厂待任门卫,有的则是作为保镖跟在黄克和艾琳娜身边。
而罗会明这位带头的,则因为早年在炊事班干过,被安排在了孤儿院的食堂任担厨师长。
炊事班,就和“穿海魂衫”的类似,都是红色政权里中最强的隐藏职业。罗会明这个曾经的炊事班班长,其实却是红军中职位比刘长发还高的战斗英雄。亦是抢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之一,当时他身份是排长、亦是这群保护黄克和艾琳娜的战士的隐密带头人。
一部分已经蒸好馒头被放进旁边的推车里,一些孤儿院年纪较长的孩子,被大人带着推着车子出了孤儿院,开始在上海的街头给行乞者送馒头。
艾琳娜和黄克跟着分发馒头的队伍后面看着围在推车旁领馒头的那群人,他们皆是衣着褛褴的乞丐。
自从艾琳娜定期在上海施粥施粮后,孤儿院周边一带的“路倒”数量少了很多,但是也只是“减少”而已。十二月底的上海,已经十分地寒冷,最近这段时间,因为降温,每天清晨上海的街头清理出来的冻毙的尸体又开始增多了。
为了方便救济,大部分时候其实都是简单地“施粥”,而偶尔施放的馒头,则是上海滩上的行乞者们最欢迎的食物,因为份量大,每人发两个,可以吃个饱。
其实孤儿院食堂做的馒头,并不好吃。除了高梁、玉米、小米和少许面粉这些传统主粮材料外,还添加了磨碎的桔杆,玉米芯、野菜甚至喂马的豆饼,造豆腐剩下的豆渣等“可食用的杂物”.其味道很不可口,而这却是黄克特别要求的。
参加过长征,吃过无数野菜和草根的罗会明,在这方面更是行家,按照黄克的指示,他做出来的这些馒头,营养不会差,但味道绝对属于“能入口但是很不好吃”的级别。
对于黄克的这种作法,他这位老红军,反而是非常地理解。
罗会明道:“我们在长征中,如果顿顿都有这样的馒头供应,会少牺牲很多同志的。”
不是黄克小气,而是这样才能让那些真正需要食物延命的穷人吃到——因为这是有教训的,从前艾琳娜放救济馒头时,就因为做得太好太用心,真的是什么人都过来领抢。
“每次看到外面饿死的人,我都感觉很难过也很很无力。我知道这种小恩小善没有什么用,但是如果不做点什么,总是让我难以安心.....其实我能救的,也只是周围这一片的一点点人而已。”
眼前的这一幕,让艾琳娜又一次地想起了自己的世界,末日黄昏前那绝望的二十年里发生过点点滴滴的地狱惨状。
“这个世界的食物产量,其实是足够喂饱每一个人的!可是这个世界,每天仍然有无数的人被饿死!”
艾琳娜捏紧拳头恨恨地说着。
“我理解你!”
黄克手握着她的右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国家也是如此!人人都能吃饱穿暖,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的完美世界,也是要靠你我还有其他人一起去努力才能一点点地建成的。和刚来上海时不同,我们现在已经找到了无数的同志了!这腐朽黑暗的世界,终有一天,我们要将它打个粉碎——但是现在,我们最需要的,还是钱!很多很多的钱……”
艾琳娜抓着黄克的手,把身体向侧面靠了靠,和他贴得更紧。他和她,不约而同把头扭向了不远处的英国汇丰银行大楼。
-------
半个小时后,黄克和艾琳娜乘着汽车,来到汇丰大楼门前。两人的车后,还跟着另外一辆运货的小货车。
两个人像情侣一般手挽着手从车里出来后,汇丰门口的印度警卫连忙恭敬地上来欢迎。
很快,银行的经理也被惊动了。
这几个月,艾琳娜在汇丰的存款已超过千万美元,虽然这些钱大部分都很快花出去了,但是作为上海滩最出名的“黄金公主”,她早已是各大银行心中最喜欢的“优质”客户。
作为“马仔”的潘汉年出面,对交接的汇丰经理道:“我们这里有一大笔钱要存入汇丰!”
黄克和艾琳娜以“老爷和夫人”的姿态,紧挽着手站在一边,而身后的货车上走下八个同样气场满满,身上带着煞气的“凶蛮大汉”,在汇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连续将五个笨重的大箱子抬下车。
“四百公斤的金条,二十万银元,外加一箱古董!全部存入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