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节(1 / 2)

从1935到2020 半只青蛙 8799 字 2023-03-09

斯大林想到了黄克给他的另一份计划里画出的美好前景:两年后苏联就可以自产链霉素,到时候,光是这一项的出口,每年就可以给苏联创造最少千万美元以上的巨利。

对中国的革命投资,几个月就由亏本变成获利,更有望化为“巨利”,斯大林怎能不开心?

这次红军送来的东西,除了链霉素外,还有一本书——黄克写的书《菊与刀》,送过来的是俄文版的,译者 秦博古这位28.5。

斯大林看过那本书,一打开后就放不下来了,用了一整晚的时间读了两遍后。第二天把他将书交给情报部门评定,其中也包括了在苏联“取经”的日本共产党。一星期后回馈的结果是:写这书的人一定是日本通,对日本的分析极为地透彻到位。

对于书里最后的部分“幕后阴谋家大美利坚”的说法,斯大林虽然觉得有些夸张,但仔细想想后,却又觉得好象是这么回事,却也没有什么感觉“惊为天人”。原因很简单: 利用代理人发动战争替自己谋利,这种事在国际政治里,其实是很常见的。

他倒是在事后,非常地惊叹这位神秘的“海蛇同志”,不但是个优秀的特工,还 是一个日本通,更对国际政治也十分了解。

而斯大林接到的第三份资料,却是黄克通过红军,向斯大林索要的“军事求助”。

---------------------

-------------------- 第116章绥远攻略 --------------------

很棒的好图,点”井“

红军这次交给斯大林的军援需求,做了非常详细的说明。

开头并没有简单粗暴地直接索要装备,而是非常耐心地说明了中国的现实状况,特别着重强调了一点:中国的路况和交通问题,而后方才说明:轻步兵装备,才是最适合目前红军的装备。

火炮方面,开出的要求是几百公斤重的轻型山炮,越轻越好。这东西苏联就有一堆一战时留下的现成货,直接可以调取。

最重要的迫击炮,黄克这边没有多废话,直接抄袭了后世的朝鲜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60毫米迫击炮的设计图纸发过来。而小黄克自己,甚至还亲自动手,利用现有的五金材料,直接造了一件样品送过来——当然,材料都是不合格的,尤其是炮管,完全是只能看看的展示品而已。

苏联这时国内的迫击炮,连37毫米的铁锹炮这种连自家人都不待见的“搞笑货”都要等到1939年才发明。斯大林一问,立刻就明白苏联红军在这方面确实是一片空白。而黄克上报给他的援助需求里,特别地着重说明:如果苏联方面觉得另开一条生产线成本太高的话,可以用现成的炮管生产线,生产一批口径接近的迫击炮炮管即可,其他方面包括炮弹在内,中国这边可以设法自产解决,但炮管工艺要求太高就只能由苏联方面帮忙。

当时黄克特别地提供了两分图纸,一份是60毫米的迫击炮,一份是81毫米的。之所以是81毫米而不是苏联红军在1937年11月装备的那款82毫米迫击炮,却是黄克在这事上很细心,故意只报了81毫米这个“国标数字”。因为82毫米是苏联特色的非公标口径,至于其具体的研制时间不明。自己一个中国人索要口径,一直下子喊出82毫米,万一那款82毫米的迫击炮现在正在研究了,很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毕竟后者是苏联的军事机密。

当时斯大林看到写的很详细的关于迫击炮的报告,询问了一下下面,知道国内在迫击炮研究方面是个空白后,当场就下达指示要求苏联的军工部门提前研制相关产品,而黄克弄出来的示范样品和设计图,也在第一时间被送到火炮设计局去询问意见。

大肃反期间,苏联各部门的办事效率是空前高效,尤其是在得知这事是斯大林亲自过问后,毕竟没人想去卢比扬卡喝茶。

只用了一星期的时间,这帮人就照按黄克给的图纸,给斯大林造出了第一门样炮出来,甚至连炮弹都设法手动造了一小批。

之所以行动如此迅速,实在是太清洗期间,“慈父”的耐性非常的不好,逼得所有散漫惯了,喜欢摸鱼的军工人员全都努力地工作,半点不敢偷懒懈怠。而黄克给出的设计书,当时他建议可以使用现成的,报废的76.2毫米火炮炮管的稍稍扩膛,磨掉旧的残存膛线直接制造,最后是多少口径都无所谓——之所以这么提,也是黄克知道这个时期苏联根本拿不出这个口径的迫击炮,甚至相关的炮管生产线也没有,也不太可能为中国专门开一条生产线,所以给出了最为现实的建议。

火炮设计局的人觉得很有道理,弄来一根淘汰的76.2毫米火炮的旧炮管,稍稍扩膛改造,相关实物很快就造出来了。而配套的迫击炮炮弹,也在同期造了一批,军方的人实际测试过后,对测试结果非常地满意,称之为:一开始就是极为成功地设计,只要将炮管再换成专业的迫击炮管,其重量还可以进一步下降。

拿到军方提供的初次评测报告后,斯大林小吃了一惊。兴趣大起的他,对黄克索要的另外两款的定制装备的更加关注了。

另外两款定制装备,其中之一是大黄克帮忙弄来的,大英帝国在二战时发明的奇葩武器之一:PIAT反坦克掷弹筒——这玩意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个大号的弹簧发射破甲弹头的“大型弹弓”,号称是小孩子都会的设计。

武器装备局的人拿出相关的实物,摆在面前向斯大林报告道:

“那东西就是个大号的弹簧发射器,结构非常简单,随便那个工厂都能生产,我们很快就造了一个,测试了一下,射程大约240米到280米之间。”

斯大林看着军工部门交上来的“弹簧发射器”样本,瞬间就明白了这是什么东西。

黄克抄袭的英国人的PIAT反坦克掷弹筒,其主体是一根373英寸(约1米)长、32磅(14.52公斤)重、直径76毫米的金属发射管。前端上半部敞开,以便装入超口径破甲弹,尾端是包有帆布的T形肩托,结构简单到了让人联想起冷兵器时代的弓弩。发射管内装有一根巨大的弹簧,一头与肩托相连,另一头是撞针。PIAT攻击坦克的有效射程为91米;当做轻型迫击炮对付房屋及建筑时进行抛射时,,有效射程可以达到300米甚至更远。

PIAT最早在西西里战役由加拿大部队中用于实战,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穿甲威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引信存在严重安全问题,除非一直竖起存放,其他状态下任何轻微的碰撞都有可能使弹药爆炸。

小黄克借助大黄克,通过网友拿到这件装备的设计图后,参考其发射原理,进行了“丧心病狂”的精简设计。

英国人设计的PIAT,主要用途是反坦克。

黄克则不然,就是把他当成是“不用火药”的弹簧发射器,所以,笨重的T型肩托直接取消,因为他打算让射手顶在地上甚至是夹在腰间“抛射”。

不需要考虑反坦克功能,所有和反坦克有关的多余设计全被取消,发射的弹头重量和距离要求,被设定为:能把0.6公斤重的弹头打到200~300米之间就可以了。

由于发射弹头的重量减轻了,(英国人的弹头重1.13公斤),其核心的弹簧,也不需要那么强力,长度也减短了四分一,直径更是减少到五十七毫米,所以整体重量减少至不足九公斤,比英国原型轻了近一半。

英国人发明的这件PIAT,上弹簧是相当麻烦和困难的工程:士兵要躺在地上,用双脚脚尖踏着T形肩托,手力脚力腰力一起用上才能勉强装好。黄克这边因为弹头重量减轻,弹力要求下降,顶在地上,用纯粹的手力加体重往下压就可以拉栓上紧弹簧。

黄克在上海自制了类似的产品,和英国人稍有不同的是,英国人的原版设计是对针反坦克弹头,撞击引信,以反坦克为主要目的,追求平射能力,为此做了不少牺牲。而黄克的目标,却只是纯粹地追求“弹射抛射”的射程,靠延时引信引爆。黄克版的更好的利用弹簧的力量,也完全依赖弹簧的力量。而英国人版的,弹簧的力量利用率只有一小部分,另外主要的飞行动力却来自反坦克头弹的发射药。

由于找不到更好的强力弹簧,当时发射距离只有一百六十米左右。事后他把自制的样品通过船送到苏联后,苏联方面按黄克的要求,找到更好的弹簧换上。更新了口径与之配套的发射管,稍加改进后,很轻松地就打出了240米的距离——如果将发射弹头进行更适合空气动力学的铸造,以及控制好弹头重心,可以打得更远。而在换成了去掉了木柄的手榴弹弹头(约350克)后,则轻松地射出近三百米远。

相关的测试数据通过电报发回中国,延安方面在第一时间认同了这一结果,然后就向斯大林开出了高达一万具的订单。

一万具的数据,把斯大林吓了一跳,连忙询问造价:

“制造成本很高吗?”

“全套设备,成本价不会超过20卢布!”(此时卢布汇率大约是1美元=5.3卢布,司登冲锋枪造价是10美元,而这个时期,苏联工人的月工资是500卢布)

军工部门的人报了个保守的价格,然后解释道:

“整套装备,最贵的零部件,其实就是那根弹簧,钢管可以随便找根铁管甚至是卷边薄钢板代替——连无缝钢管都不需要。至于弹簧,是从现成的工业弹簧里找来的。其他的小零件,随便哪家五金工厂都可以生产。大批量生产的话,一万具的价格,不会超过20万卢布,如果造得更多,成本还会更低!”

“20万卢布?一架只有20卢布,真是便宜!好吧,就按中国同志的要求,你们把那东西好好地再改进一下,然后造一万具!另外,再告诉中国的同志,如果这武器真的很好用,他们要多少,我们就支援多少,没有上限!”

关于这件装备,黄克在资料里说得很清楚:因为中国无力生产弹簧和卷边钢管,难以自产,但在苏联这玩意非常好造。要这东西的原因,是他节省发射药,是极好的,拥有200到300米攻击距离的单兵火力支援装备,其发射的是0.6公斤重以下的各种爆炸物——主要就是单兵用的手榴弹。

红军送来的援助申请里,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花小钱办大事”的态度,令当过凯子的斯大林看了非常地开心。他清晰地看出了这一批的红军领导“务实”、“节约”,主动替苏联省钱的做事风格,而这种态度才是斯大林最喜欢的,反而主动地大方起来,说出了“要多少给多少”的话。

此时的斯大林还不知道,就是这么一件被他和苏联军工部门视为弹簧玩具的东西,几年后卫国战争中,苏联居然一口气生产了近百万件自用,并在战后被扩散到全球,更衍生出无数的仿制品和改进品。

为了减轻重量,后世甚至还出现了铝合金制造外壳的减重版这种异端,而其射程、威力随着弹簧性能的进步,也有所增强,成为著名的“游击战神器”。在RPG诞生之前,从游击队到恐怖份子,这玩意几乎是无可替代,家家都装备的必备物。即使是RPG出现后,在那些贫穷的用不起RPG的穷国游击队手上,仍旧可以见到这款“黄氏弹弓”在出没。

此物大流行的原因无他,其有几大优点:1、太好造,造价极其便宜,找根钢管加弹簧,随便一个手工作坊就可以粗劣地仿造

2、不挑食!稍作改进,就可以发射手榴弹,手雷,自制炸药包,燃烧瓶,1公斤以下爆破物,什么都能弹,什么都能射。比1公斤重也没关系,就是射程近点,用过的人都说好!

3、发射时只有轻微的响声,更无烟火,隐蔽性极强,悄悄地射人一脸,简直是阴人的利器。最妙的是,他可以室内发射,无尾后焰不会伤人——这一点就是RPG和巴祖卡之类的做不到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