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八省的游击队,能处理好红军游击队实力扩大后和受制根据地间矛盾关系的人,就是粟裕。
在黄克过来前,粟裕和政委刘英商量过后,决定由政委负责根据地,而他自己带着一部分部队主动出击,外线游动作战,吸引敌军的注意力。
历史上,他在未来的一年里时间里,将浙南游击根据地由闽浙边境东段向北,一直发展到了飞云江中游南北两岸,纵横达200多公里。挺进师的活动范围,从浙南一直扩散到浙中,有30多个县。主力部队发展到1500人,地方游击队和群众武装达到数千人,党员增加到3000人,地方干部500人,能动员的革命群众更高达十万之众!
他的部队是南方八省游击队中发展得最好的一支。在天水和延安时,黄克与主席多次谈起粟裕游击队,也谈起了这位红军中指挥艺术不在林虎三之下的将材。长征结束后,中央红军在第一时间就按黄克提供的资料,向各地的八省游击队派出信使,身上带着黄克提供的抗生素和最近指示,分别与各地的革命老区游击队联系。大部分游击队都成功取得联系,并拿到珍贵的药物。
而所谓的指示,其实大部分是黄克从后世拿过来的,八省游击队在各地游击战中,以及血的教训得出的经验总结。按主席的意见,信使没有蛮横地把“军事指示”交给他们强制执行,而是将这些“总结”当成军事建议交给他们自己“因地制宜”地参考,最后也就是约定会尽快地给他们送来军事援助。
而离黄克位置最近的粟裕游击队,就是第一批接受援助的红军游击队。
此行黄克所乘的船,到达龙泉后,并没有在当地码头停靠,而是继续往上游走,又行了两三里后,方在寻了个人迹稀少的区域下了将船停靠到岸边。
此次进入浙西南,黄克艾琳娜总共也只带了十五名护卫,上岸时,留下五人看船。靠岸的时候,岸边早有人等在那儿接头。
接头的人是一月前就派到浙西南和粟裕游击队联系的三名同志,现在岸边却有六个村民打扮的红军在那接应,其中两位正是先前派出的联络员。有一位留着络腮胡的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和罗会明显然是旧识,一见面就热情地互搂着肩膀。
“老罗!”
“老张!”
此人叫张森,和罗会明是多年旧识,他正是粟裕派来的接头人。
简单地互相介绍后,张森没有多废话,直接着带着众人向南边的山区赶路。本来这次的行动带着艾琳娜这张“洋面孔”是很不方便,但她现在身体有恙,无法和黄克分开,必须天天补魔,以保证魔纹不失。本来延安那边在了解了艾琳娜的异样情况后,是要求黄克这边暂缓支援,一切待她身体恢复后再行动。但是二人却通过大黄克知道,一月底春节过后,常凯申这边会派出第十八军军长罗卓英,率部对浙西南的红军发动大围剿。出于责任性,强烈要求下中央那边方才同意
围剿粟裕红军第十八军,也是国军中的劲旅,其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实力最大、名将最多的老牌劲旅,军阀混战时期成名,围剿红军时期壮大,抗日烽火建功,兵败淮海战场。18军可以说是陈诚的起家资本,陈诚集团别称“土木系”中的“土”字即代表着18军骨干部队11师,“木”则代表18军(该部因“土”拆开为“十一”、“木”拆开为“十八”故而得名。),它也是罗卓英、黄维、方天、胡琏等将领日后赖以晋阶的基础。
黄克过来之前,得到的情报是罗卓英已经正在调动第十八军的主力部队进驻浙西南,所以抢在其大部队达位前赶到浙西南。
张森领着众人,在浙西南的山区里活动。他虽然惊讶于中央的“特使团”里怎么会有个外国女性,却也知道这是上级指令,没有多问。而出于保密的原因,艾琳娜化了点妆,脸上还戴了个口罩,至于黄克本人,同样是“普通”杂兵的打扮。
浙西南加上闽西北这一片,全是和秦岭类似的大片山岭区,天然地极适合山地游击战的乐园。只要后勤不出问题,刮民党的剿匪大军在这儿遇上的麻烦,就和薛岳在汉中遇上的困境是相同的。
粟裕在浙西南山区的游击战并不轻松。一年的战斗下来,随便着他部队实力的恢复和游击区的扩大,重新引起了浙江刮民党部队的注意力。目前其游击区周围,就有几十个地方“保安团”配合正规军开始封锁 围剿作战。
一路上,张森向罗会明这个“名义”的领头人介绍,龙泉这一带,傅仲芳的67师的五个主力团外加地方保安部队十五个团,正在做向根据地发动新一轮围剿前的准备。
一路上,张森对目前面临的困难不屑地道:
“无非也就是从前的老一套,全面封锁,断绝物资输入,然后在要隘地段建堡垒,搞封锁.....除了中央军外,那些狗腿子保安团,全是离开炮楼就不敢打仗的废物。”
众人被张森带着在区里转悠,正规的大道上已有地方保安团封锁,不得不避开正路走小道。
同样是山区,浙西南和川北的山区相比,植物相当地繁密,不过现在已是冬季,蚊虫少,但一路上的还要引路的人用开山刀劈杂草开路。
会面的时候,黄克这边在第一时间就给接应的红军,送上珍贵的“见面礼”:胶底布鞋。此次支援红军,除了军火、食物食盐药品外,黄克带来的最多的物品,就是加了厚底的布鞋。接应的红军三位人人脚上穿的都是破草鞋,看到黄克这边送出的好鞋后,起初全舍不得穿,直到罗会明一再要求后,方才勉强穿上。
而带头的张森,很快就发现,此次他接受的这波红军同志身份很不一般。
人人双枪!其中花机枪配制占比例近一半,每人的后腰上还挂着四枚手榴弹,其做工外形上看,其工艺远比“边区造苦瓜”要好得多,一问方才知道这是太原造。
“老张,你放心,这次中央的支援比你们想象中要大得多!”
见面时,看到老朋友眼中流露出的羡慕眼神,罗会明笑着命人从船舱里搬出早就准备好的武器,给接应的红军战士换了装备,补足弹药和手榴弹——他们是通过封锁线过来的,身上只有短枪。
众人早上会合,走了一整天的山路,除了中间停下来吃午饭时短暂地休息外,几乎就没停下过。包括艾琳娜在内,所有人要么是久经沙场的战士,要么是黄克艾琳娜这样的体力怪物,身体倒是吃得消,到晚上宿营休息时,竟足足走了五十里的山路——这个五十里可不是平路上的五十里,而是翻山越岭的五十里。
山区行军,最痛苦的地方,就是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堆山......即使是走过长征又是半超人体质,看着周围“无尽的大山”,那种“生命渺小”的无力感,还是让黄克感觉很难受。
傍晚休息时,众人遇上了第二波接应的红军同志,对方是粟裕临时派出赶来接应他们的,共有五人。
“师长叫我们通知你们,情况有变化, 前面路口那儿的村子一下子来了好几百个白狗子,他们在那儿建了封锁线。”
被封锁的路口,是一个位于险隘关口处的名为刘家村的村子,这帮白军仗着人多,不但封锁了路口,甚至还在两边的山上布置了少量的监视部队。如果要绕过去,最少要多走三十里的山路。这批第二波接应的同志,是抢在封锁前从其他的小路通过的,但现在就连他们也回不去了。
罗会明和张森带着黄克,拿着望远镜潜入到封锁线附近,在天黑前侦察了一下前面的情况。
被封锁的路口,是一处百来户人家的小山村,其是位于几座山包夹的山谷,村子周围一片高低不一的梯田和小水塘,再标准的不过的浙西南常见的乡间小村。
众来到来时,村里正在生火作饭,到处都冒起了炊烟。望远镜里,可以看到大批背枪的白军和团丁正在活动,镜头里面黄克甚至还看到了四匹马停在村里建得最好的一套大别院门前,服装上判断,村里的武装人员,明显来自两个不同编制的部队。
接应的红军,明显也是老侦察员出身,他拿着黄克提供的望远镜,一边看一边介绍道:
“这个村子叫刘家村,村长刘有财是个反动地主,他的小儿子在龙泉城里当保安团副团总,手下有二百多号人,大儿子也在中央军当官,今天一起带兵回乡。”
“粟师长的人现在在哪?”(注:上一波特派员带去中央的指示时,粟裕被正式任命为第十师师长)
“就在路口另一边的山里潜伏着。这个刘有财很怕死,他家的院墙很高,还修了个两个小炮楼。”
望远镜里,黄克注意到那个刘有财住宅院落里所谓的“小炮楼”,其实就是在二楼的房子上用土砖和石头叠的两个小工事。
粟裕派来的接应人员建议众人绕开这个路口,到下一个接应地点接头。但这意味着要再多走几十里地的路。而当天傍晚黄克这边用携带的电台联络,顺利地和十里地外的粟裕游击队取得了联系——粟裕红军这边本来是没有电台的,不过上一批的联络人员成功地把一部电台送入,此次接应时他也带了电台过来。
通过电台联络,黄克这边提出建议:不需要绕道了,直接在夜里发动袭击,把这帮送到嘴边的"过节费"一口给”活“吃了。
十里地外的粟裕,接到黄克这边发出的电报后,简直都要疯了。起初一再地反对,不过黄克发电报告诉他:我们这里有五门的迫击炮,炮弹充足可以随便打。同时火力密度超过一个连,夜间袭击前后夹击,有心打无心,完全可以全歼这批毫无防备的白军。
起初粟裕是说什么都不肯同意,可是在九点的时候,派去其他方向的侦察员回报,附近的几个要隘口位置,都出现了大批白军入驻。擅长神仙仗的粟裕在收到了罗会明这个老红军发来的侦察情报,分析了情况后,觉得此仗可打,最后同意了。
因为北方形势的恶化,常凯申对现在还在浙西南折腾的共匪残余非常地敏感,浙江是他的老家,哪里可能轻易放过,在他的严令催促下,地方部队和中央军,被迫在春节前进山剿匪——这帮人在和粟裕较量了一年后,心里明白此次剿匪多半还是无疾而终的结果,但是在常凯申的电报微操摧逼下,心里在大骂常秃子“连年都不让人过好”的同时,却还是要硬着头皮“封锁匪区”做做样子。
而面前这个刘家村,村保长刘有财的大儿子刘德旺,因为家境较好,很早就被送出读书,前几年加入了复兴社,又因为是浙江人,轻易地就混了个小官,加入中央军当了六十七师的一名营长。因为他恰好是龙泉本地人,匪区前线,于是就被长官提前派回当家乡剿匪的先头兵,恰好撞上了黄克。
“老罗,你们手上的这些炮是哪里变出来的?”
“机密,不要问!”
当晚,做袭击前的准备工作时,张森看着罗会明带领的红军突然变出整整五门的迫击炮,也是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