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个山洞作为红军最重要的化学药物生产基地使用,西地那非原药就是那儿生产的。至于其他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品合成场地,则是在紧挨在山洞边的一排新建的房子作为临时的生产车间。
另一处防空山洞是最近刚建设完成的,主要的任务就是贮存黄克弄来的那些“麻烦”的装备。
比如:黄克从前在上海装逼用的两辆过于先进的汽车,还有一堆冰箱彩电洗衣机等二十一世纪先进的电器。现在都集中贮存在那里。
由于四架飞机占地面积太大,山洞里目前的空间只够放下两架,余下的两架最后被放置在两个新建好的窑洞里临时存放。
得知黄克带来了日本人最新式的战斗机,红军的十多位高层都一起过来看热闹。飞机对苏区的红军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尤其是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同志,他们早在几年前就曾意外地缴获过一架国民党的侦察机(列宁号)并使得了很长的时间。
而来到甘陕后,随着苏援不断地到达,最近更直接得到了斯大林“赠送”的八架爱尔5型侦察/轰炸机,但是,这种由全金属制的飞机,他们还是第一次看到。
在那个存放“敏感”物资的山洞基地里,黄克拿着后世得来的资料,向众人介绍这款飞机。
“这是一年后就会出现在中国战场的,96式舰战斗机。全新,只有出厂的时候试飞过几次。”
朱老总道:“看外型,感觉好象比苏联同志援助我们的飞机要先进不少。”
“这几年正是苏联工业化,现代化的剧烈转型期,就目前而言,苏联方面在航空工业方面,确实暂时还不如日本。而这款九六式战斗机......”
黄克一边介绍一边皱起眉。
1937年七月抗战爆发时,九六式舰载战斗机,几乎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现役”战斗机。不过黄克拿到的这款飞机,是早期型,发动机只有590马力,并不是在中国战场登陆使用的改进型(720马力),二者的性能相差很大。
当时全世界,可以肯定超过他的飞机,唯有英国皇家空军刚刚装备的飓风式战斗机——不过飓风战斗机要到1937年十月份后第一架量产型才试飞,而黄克手上的这批九六式,却是日本在36年就量产的第一批九六型。虽然把飞机制造厂烧了,但实际上影响不大,最多也就延误两三个月装备罢了。
根据后世的资料,在中国战区,能和其平分秋色的同期战斗机,唯有英国末代双翼机:角斗士战斗机。苏联的I16战斗机和I153双翼机也能和其较量得不相上下,但是这两款飞机,前者很不好驾驶,而后者则要到1938年才能服役。
至于德国的BF109战斗机其B型,在1937的时候,其才刚刚开发出来,产量极少且全身毛病多多......
“21世纪的网友帮我查到相关的资料,590马力的发动机其实是很落后的,英国人今年被角斗士战斗机淘汰的铁手套战斗机用的就是同款发动机。铁手套现在在英国人手里快要退役当成淘汰货处理,要弄到手倒是很容易,拿过来就可以直接替换用上,不过感觉这钱花得不值得,鸡肋,鸡肋。”
其实整个二战,从头到尾,日本人的发动机生产技术都比西方落后一代甚至一代半。
黄克向红军高层介绍九六式战斗机时,他的手触碰飞机机身,习惯性地用感知力感知了一下机身内部框架结构,立刻在第一时间就明白了日本人是如何用“这么差劲”的发动机,飞出这么出色性能所玩的小把戏。
除了单翼机对双翼机先天速度优势的性能碾压外,这飞机不愧 是“ 零式战斗机”的设计者堀越二郎的产品,继承了其一脉相承的疯狂地在骨架、翼梁上作文章,减重减到极致的设计理念:翼梁上大量打孔减重,全机空重1250公斤,比英国角斗士轻了300公斤。比未来中国的另一款主力战斗机霍克3型双翼机轻了一百多公斤。
历史上为了对付九六式战斗机,中国空军是吃够了苦头。
黄克看着到手的日本最新式的战斗机,心里也是郁闷不已:如果把飞机交出一架送给苏联人,自然对未来对抗这款飞机,以及提高苏联同类战斗机的开发速度大有益处。但是最大的问题,却是怎么交出去?
主要原因,又绕回最早的问题上了:黄克和艾琳娜的身份保密问题。
斯大林不是傻瓜。这次日本事件闹得这么大,全世界目前还以为是日本内乱,兵变引发,暂时还没有往别的地方去联想。现在这个时间点把飞机交出去,苏联那边一定会问是从何得来等一堆的问题。
黄克把情况说明了以后,主席反而安慰他道:“日本方面毕竟已经是一个工业国,军国主义疯狂地进行军备,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技术上的短暂优势。但是决定战斗争胜负的,并不是一两件武器,而是你曾经说过,国家的综合国力,还有最重要的,人心!只要我们中国自己不出问题,另一个历史时空,实力比日本人强十倍以上的美帝国主义,不一样在朝鲜被我们红军,嗯,是后来的志愿军打败了吗?”
黄克想了想,觉得自己确实掉进了“唯武器论”的陷阱,很快就把这事放下,然后脑子里开始想该怎么把弄到手的那几台多余的发动机也利用起来的问题。
飞机的问题暂时放在一边,将从美国那儿弄来的装备卸下,完成了交接后,第二天二人就离开延安,赶回上海。所以这么急,原因却是上海那边的“汇丰银行零元购”行动,已经在这个时间点开始了。
鲁赤水发来电报,他们在七天前开始了挖地道掘进工作,只用了四天时间就轻松地掘进了二十米的距离,然后遇上了只有黄克才能解决的麻烦。
-------------------- 第145章我的事业后继有人 --------------------
二月初的时候,在上海租界附近,有人租下了一处小别院宅子,然后将其改建成了水泥板材制造厂。
这家水泥板材制造厂雇佣的工人,连老板在内只有三个,每天做的事情,就是不停地捣洋灰,编钢筋,反复地制造规格为1700x300x30规模的钢筋混凝土板。比较有趣的是这些混凝土板表面在表面靠近四边的位置都预制了凹陷,为约10mm深的卡槽,边缘做出插梢状,四块混凝板互相卡插在一起,就形成一个断面规模约为1700mmx1700mm,高度300mm的方盒子。
该板材厂制造的钢筋混凝土板,使用起支撑钢筋时一点都不小气。有路人或邻居出于好奇,问过老板,板材是干啥用的,得到的回答,“当然是建房子装修用的”。
预制的水泥板不断地被造好,堆积在院里子,越堆越高,几乎将院子塞满,但一块都没有卖掉。直到二月底的最后几天,老板弄了辆车,把造好的板材拉到租界,那里才重新腾出空位来,然后继续制造新的板材.......
这家私人作坊式的建筑板材厂,自然是黄克为了“汇丰零元购”而特地新建的,项目负责人就是鲁赤水。为了能完成这一足以载入史策的壮举,鲁赤水在苏联的矿井里先是“被迫”当了一个月的煤矿工人,然后又在一群专家的培训下,和被挑选来的其他同志,专门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
预制水泥板互相卡插形成“方盒子”,就是苏联专家在实地堪测了当地土质状况后,设想出来的最实际的“打洞”支撑方案。
具体过程,是让挖洞的人在地下每掘出约1700x1700,半米深的孔洞后,把预制板材塞进去,顺着卡槽插好,形成方形的支撑的骨架。
上海租界这儿,土质的含水量高得吓人。掘坑的位置是在地下三米开始。当初挖水池时,负责的鲁赤水就注意到,那个事先掘出的8mx8m规格的水池,只是一个晚上,周边的土层渗透出来的水就在水池里积了有半米多深。哪怕后来在水池里加装了水泥板和进行特别的防水处理,依旧有微量的水不断地从缝隙里渗出。
二月底,挖洞开始时就更不必说了。
“简直就是淋着雨在挖洞。”
一边挖洞,一边四壁在滴水,不,确切地说是“下雨”才对,所有人都是穿着雨衣,套着长筒雨靴在作业,工作环境异常恶劣。由于施工断面只有一米七都不到,每次最多只能有两个人在挖洞。每次挖洞前面土层渗透漏水出来的水,很快就淹过脚背。虽然特别设计的预制“水泥承重盒”,很好地起到了支撑和预防塌陷的作用,在制作水泥板时,其铺地的纸张也是特意选用昂贵的油纸以加强防渗效果。但还是无法阻止大量的水从相临水泥插口的缝隙里不停地渗出。
掘进前十米时,渗水问题还不是很严重,掘进到二十米后,距离越长,渗出的水越来越多。而更大的麻烦却是:挖掘出的泥土,要通过的距离也越来越长,越来越不方便。
好在参加这次行动的人员,都精心挑选出来的,意志最为坚定的共产党员,工作条件虽然艰苦,却没有一个人抱怨。
真正让鲁赤水向延安发出求助的原因,主要还是在外面堆得老高的挖掘出来的泥土——不是不可以将其运到外面倒掉。问题这里是租界,车辆进出会有检查。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老是有运土车出入,很容易会引发怀疑。
细节,细节最重要。很多大案被破,很多现代派的“银行零元购前辈”在办案过程中“出师未捷身先死”,就是在这些小细节上露出破绽。
鲁赤水在被送回中国前,和银行打劫案破案警察及银行抢劫犯都“交流”过。
前者是破获格鲁吉亚国家银行抢劫案的前沙俄警察,他因为亲手逮捕过斯大林同志,差点被肃反枪毙,却被斯大林同志宽容地“赦免”,然后就和斯大林同志一起,以“过来人”的身份,从正面和负面两个相反的角度,向鲁赤水“面授机宜”。
接受了“大贤至圣先师钢铁同志”“传功”的鲁赤水,在犯案时自时然努力地想要避免各种马脚露出。在得知黄克回国后,立刻在第一时间向延安发出求助。
知道此事对革命事业意义重大的中央方面,很快就把黄克和艾琳娜派回了上海。
黄克利用他的空间装备,把已经塞满了大半个水池和外面房间的泥土,用上一个小时的时间装进十字架空间里,然后运到租界外扔掉——为了防止露马脚,在鲁赤水的提醒下,他是把多日积累下来的泥土,最后全倒到黄浦江入海口里,而不是随便地找个空地就扔掉。
而在看过现场的情况后,为了加快速度,黄克和艾琳娜决定自己动手开挖——他们两位有空间能力,挖下来的泥土可以装进空间装备,需要铺设的防塌陷混凝土板,可以事先放进十字架空间里,大大减少了运送过程。
两人出手后,接下来的工作进度就极快,插手后的第一天,一口气就掘进了二十米。之所以会这么快,一是这里的地下土层,长期浸泡在水中,异常地松软,要开挖非常地容易,真正影响挖掘进度的,反而是泥土如何从坑道中运出,毕竟掘得越深越麻烦。但有空间装备的优势,两人就成了人形的盾构机,挖掘速度快得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