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节(1 / 2)

从1935到2020 半只青蛙 6481 字 2023-03-09

战前,黄克向斯大林提供了好几种不同版本的汽油弹配方——从凝固汽油弹到铝热剂汽油弹,再到配方最为复杂,威力最大的白鳞弹皆有。

为了获得实战的数据,斯大林将这些特种燃烧弹全部用上,甚至主动派出了苏联空军参予了实战投弹,战后打扫战场时更是让人实地考察效果。

西北这块地,属于马家军的历史结束了。虽然还有少许残部逃脱,最后沦为土匪,但是他们还要遭遇周边其他势力无休无止的追杀。

历史上马家军的遗毒,新中国用了十年才彻底清除——之所以拖得那么久,一是因为解放战争时,其已经长得太大了,其次却是因为,解放军的俘虏政策太好了,政治上少了个夏曦和戴季英这样的人物在这里打扫环境。

但这一次,这样大错误不会再重犯。

战后,王胡子被任命河西独立师司令,独领一师部队,戴季英被任命为政委,两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清理这儿的匪患。而夏曦则被任命管理青海马家军战俘后续处理工作。

杀人,是不会滥杀的,西北这儿的劳动力非常地欠缺。但该死的,一定要死。

马家军的覆灭,等于帮红军开辟了另一条和苏联联系的路上交通线——历史上,在1938年,中国的沿海港口都被日军占领之后,从新疆到兰州这条交通线,就是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获取外来援助的输血管。

战争刚一结束,红军立刻在第一时间驱使战俘修整当地糟糕的公路,最多只要几个月,这条交通线就可以完全畅通。(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马家军的剧情我只一笔带过)

整个七月,常凯申依旧在焦头烂额中,“九一八不抵抗”的事,被某人“不讲武德”地透露出来,虽然他死不承认,但这时弱势转为强势的红军,已经公然地报纸上称其所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是“汉奸”政府。

红军带了头,南边的二五仔们立刻在大喜若狂地跟上,一时之间,整个南中国非蒋控制区,“常凯申是日本人扶持的傀儡”之说,已公然地在报纸上登出宣传了。

而北方这儿,红军的控制区自不必多说,东北军那边,在张学思和张学良夫人暗中指使下,保定、石家庄两地的报纸,也开始长篇累牍地刊登出诸如“九一八密史”之类的“地摊新闻”。韩复渠那边更是不客气地在炒作此事——这个从前拿钱投蒋的二五仔,早就想踢飞常凯申单飞了。

此时的韩复渠,心里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当初中原大战时节操太好,居然拿钱还给办事了。如果当时他学张学良的东北军,拿钱不办事,也就不会有后来被常凯申变着法子折腾削藩的破事了。

唯一节操较好的平津这边,宋哲元禁止当地的报纸炒作这事,但在这段时间里,他也下令将南京国民政府驻河北的办事机构,从党部到特务机关全部驱逐出境,彻底地把河北变成了属于自己的地盘。

整个七月,中国的形势,依旧是在混乱、分裂和嘴炮中进行。常凯申最狼狈 的地方在于,南边的地方军阀,公然地在舆论上,拿着红军提供的“众人皆知的历史”指责他对日态度的软弱、妥协与卖国行为,牢牢地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为自己在抢常凯申的地盘冠以“正义之名”。

和红军换俘后,第十三军、十四军、十八军三大主力,表面上兵力已经恢复,依旧离完全状态差得很远。

不过,让黄克有些瞧不起这些南方军阀的地方在于,这帮人全是“小富即安的”短视之徒。

在六月份,众人联手红军,互相配合,各自从常凯申身上割下黔、湘两省,又强抢了半个福建后,整个七月份,他们居然就“心满意足”地安于现状,没有更多的作为了。几方的势力,目前正陷于一种诡异的“平衡状态”。

“全是守家之犬,小富即安的土包子!根本就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都想投机取巧,就格局上说,这帮人还不如常凯申呢!”

七月后,各方势力在国内的战斗,基本都停止下来了。这个时间点,除去汉中和浙西南闽东北地区外,其他方向基本都没有什么战斗。

此前一直在观望的世界各国,这时也渐渐地看清了中国的变化,然后开始纷纷下场插手。

首先跳出来的是日本人,在“假装”沉默了三个多月,终于也忍不住最先跳了出来。

先是对外宣称,现在新成立的“北方联盟”对“大日本帝国”充满敌意,然后宣称要在热河一带频频地进行军事演习。

而在具体的外交上,日方知会英美势力,要求共同防范“共产主义势力剧毒”在中国的漫延。

而英美两国的反应,大英帝国这根搅屎棍,在这个时期的态度则显得十分地矛盾。

原因是:过去的三个月里,日本人不止一次地向英国政府发出抗议,说英国人控制下的中国海关形同虚设,大量的“违禁品”,涌入中国。

英国鲍德温政府在问过远东英国大使,了解了具体的情况后,冷笑地回复:“你们是说大量的印度棉纱在中国畅销的事吗?”

过去几个月里,印度的棉纱能重夺中国市场,绝对是英国人最大的惊喜,这中间是怎么回事,管海关进出的英国人,当然是一清二楚。表面上由潘汉年主导的天马公司,能在天津港横行无忌,固然是海 关的那群“县管”们腐败,但是英国上层在这事上不在乎,甚至纵容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对这个时期的“洋货”,其实黄克最喜欢的不是德国货也不是美国货,反而是英国货。这个时期的美国货,大部只是便宜但质量一般,德国货质量虽然不错,但性价比差得很。因为黄克的个人偏爱,天马公司进口了不少英国商品。由于都是“走私”,甚至一度成为中国国内最大的英国产品进口商(基本全是走私)。用印度棉纱挤兑日本绵纱,就是黄克定下的拉拢英国人给日本人上眼药耍的小花招之一。

但对英国政府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啊!海关税收少了,关我们这些英国人啥事,那是常凯申的事,对此只是冷笑三声。

一二.八事变后,英国人对日本人在中国的野心早就十分警觉。只是“共产主义”在中国的漫延,同样也让英人警觉无比。但是目前红军的势力主要都集中在黄河以北,正逐渐地向日控区发展。红军与日本人的全面冲突,在英人看来已近在眼前。

“这是好事啊!”

鲍德温政府非常愿意看到双方在华北大战的那一天。所以在这事上,英国人私下里,给日本人划出的底线,就是“不能过黄河”。

而美国这边,“态度暖昧”,摆出一副“你爱折腾乍折腾,只要别伤害到我的利益就行。”

然后,美国人石油和废钢,继续向日本出口,表现得仿佛是个“只想一心挣钱发战争财”的黑心商人一般。

对日本的态度是如此,英美两家的政客们,对南京政府的态度,这个时期则是“十分郁闷”的。

此时,英美两国政府对中国的态度,又回到了四.一二之前,只是常凯申太渣,太让人失望,让他们想扶又扶不起来。

至于其他国内的各路军阀......

"瞧过去,全是歪瓜劣枣,比常凯申还不堪!"

在这个时期,令人无语的是,位于广东的陈济棠,因为“就近”原则,意外地得到了英国港督的支持,拿到了一笔英国人提供的百万英磅的贷款。不仅如此,到了七月份季度结算时,英国人还做了一件让黄克都大吃一惊的事:他们居然把第二季度广州的海关税款收益,给了陈济棠!而来天津海关的收益,则暂时扣下,没有打到南京政府帐上,暂时给扣住了!

“常凯申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此时已经在两国的驻华武官,外交官中形成初步的印象了。

在他们看来,去年的八月的时候,你的优势这么大,红军都被打成流寇快要完蛋了!

松潘-包座之战前,当时美国的时代杂志,都准备把常凯申当成下一期的封面人物替他吹一波了。

然后大家明白的!

这种从大喜到大悲反转的新闻,才是真正的大新闻啊!那一战过后,常凯申还是顺利地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并且成功地给购买杂志的美国读者带来了不少欢乐。

几个月后,天水释俘时,一些美国记者在天水采访到了李润石主席等红军高层将领,1935年美国出的最后一期的时代杂志,封面人物已经换成了李润石。而美国普通民众也是第一次通过“常凯申的笑话”,了解到了太平洋彼岸中国另一股力量的“传奇人物”。

1936年七月,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点。

七月十七日,西班内战爆发!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大批非西班牙公民的外国人参与了战斗和军事顾问职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