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七日,平津两地只闻拉(枪)栓声,却没有开火声,只有停在塘沽的那两条苏联货轮,还在源源不断地卸下大量的军火。
“你们红军想要干什么?”
北平二十九军的司令部里,宋哲元有语气略带紧张地问黄克道。现在的黄克,是以中共驻北平代表的身份,坐在他面前陪他喝茶了。刚带着二十辆装甲运兵车从苏联回国的黄克,很清楚所谓多国聚集讨论中国问题,或者光头出国下台,就可以和谈,完全都是为拖延时间在放的烟雾弹——华北和浙江的红军还没有准备好,只要准备好,不等日本人动手,红军这边都会抢先出击。
“这话应当是我问的,老宋,你想要什么?”
“什么意思?”
“老宋,您贵更?”
“五十有三。”
黄问道克“你还有年青时的雄心壮志否?”
宋哲元眯起眼,看着面前这个脑袋价值一百万的年青人。淮南战役后,全世界都知道黄克是共谍,把常凯申坑惨了,但他其实也把宋哲元坑得不轻。只是当黄克站在宋哲元面前时,他却恨不起他来。
宋哲元紧张地道: “你想说什么?”
中共这边的人,宋哲元最怕的就是黄克了。过去的一年半里,这个年青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从常凯申开始一干国民党高官和一堆地方军阀玩弄于股掌之上。和其他共产党不同的是,共产党很讲原则,或可欺之以方,但这个年青人却是阴的阳的,正的邪的,什么手段都在用。
在越来越了解他做过的那些事后,宋哲元坐在他面前简直是气都喘不过来了。
黄克问道:“老宋,你我相识甚久,彼此明人不说暗话,你老实答我:你最大的野心,最大的志气是什么?”
宋哲元低头,想了想,答道:“作一地之长,保河北一方平安。”
黄克先点点头,然后又叹息地摇头道:“用共产党的话来说,你的野心也就只是想当个地的实力派军阀,封建割据一地罢了.......”
黄克看着宋哲元,摇了摇头。
宋哲元哼道:“我说的都是真的。”
平津城内有两万红军,外加数字不知多少的武装工人纠察队,城外有一个装甲师,他二十九军看似数量占优,但宋哲元知道真动起手来,完蛋的一定是他自己。过去的一年里,共产党已经通过各种军事交流,把触手伸进他的军队里了。
“我当然信你。我其实是想问你,你读过史书吗?”
宋哲元点头。
“我不会用共产党的语气和你说话,我现在要和你说的,是再问你一事:秦始皇一统天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其间改朝换代二十余次,每逢乱世,王朝末年,无不军阀林立,草头王遍地。但每逢新朝初建,江山大一统之后,各地割据军阀山头,还余几许?”
宋哲元握着茶杯的手一颤。
“老宋,我真要对你说的,是你雄心不够却偏又欲弃难舍,蛇鼠两端,这却是最糟糕的选择!”
黄克道:“龙蛇并起的大争之世,真龙诞生之后。那些蛟蟒之辈,又有几许能存活?能全身而退,当个富家翁的那些人,他们生前做了什么?秦末鲸布、韩信,汉末群雄,隋末十八路反王,唐末五代十国......一家家,一户户,有多少家留下来了?大都是全家死绝,但也有见风使舵,降得恰好,退得及时,最后安亨晩年的安乐王......”
说着,他站起来,拉开窗帘,让窗外的阳光照入房间里。
黄克又问:“那李润石红军,两年前看似不过是被常凯申逐得无立足之地的流寇,但两年后却有如此田地。换成你是他,我象助李润石般助你,你能否有其今天之成就?”
宋哲元一个劲地摇头长叹。
“李润石之大材,我远不如也!”
黄克大声道: “你无一统天下,气吞山河之雄心,只求作偏安一方的军阀草头王,进不敢进,退又不舍,此举岂不是等着来年江山一统后被杀全家?”
宋哲元身体剧颤。
黄克弯腰,双手撑着膝盖,对着低头坐在沙发上,脸色微白的宋哲大喝道:
“日军全面侵华在即,一切民族大义为先!你若在此时率全军主动投红,做那千金马骨,便可成就身后美名,换得自己和家人未来百年的两世富贵......”
“千金马骨?”
这一刻,宋哲元的眼睛亮了起来。
离开宋哲元的平津司令部乘车离去时,黄克在心里嘀咕道:“未来我若想反悔杀他全家,那就是我欺骗欺诈在先.....这就是妥协,这就是利益交换,这就是无耻的政治欺诈,我越来越像那个人了......”
————————
月底了,求月票。
-------------------- 第208章做大事而惜身 --------------------
到1937年为止,随着中国国内的局势骤变,英国对发生在中国的大变局,心情十分地矛盾。作为百年搅屎棍,日本人的那些小九九,他们全看在眼里。
“英国人和日本人的矛盾点在于,随着中国革命重新进入高潮期,英国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在中国问题,尤其是日本侵华的态度上,已逐渐转向“鼓动”和“支持”——按英国人理想的想法,最希望日本人从华北入侵中国,然后在黄河以北地区和红军火并,最南不要超过长江。在英国人看来,这最符合他们的利益。”
在莫斯科的时候,李润石主席就和斯大林谈起过这个问题。
“而日本人方面,随着中苏在北中国地区采取一致联手的态度,日本军国主义高层很快就会意识到,在华北开战要两线作战,战略上极其被动和危险!相反,淞沪入侵中国,打的是已脆弱不堪的常凯申政权,运作得好,甚至可以要求常凯申主动邀日军入中国,不发一枪一弹就拿到最箐华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这里恰恰是英国在中国的传统利益区!而这也是英国人和日本人的矛盾点所在。”
斯大林的这次外交行动,就是和李润石主席谈妥后,用于挑拔英日关系采取的外交手段。
真正的目的是要制造出这样的矛盾点送给日本人:在华北开战,会遭遇中苏的联手夹击。在淞沪开战,则苏联在开战前和英法苏态度一致:不准日本人在江南动手。而英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看到苏联人投来的眼色后,也一定很乐意在这事上把日本人逼到北方,因为这样可以帮他们同时解决三个问题(指苏联、中共、日本)。
为了引诱英国咬钩,红军提出的和谈条件,仅仅只是:常凯申彻底下台滚台,长江以南这边,换人上台就行。
这个时期,英国人已经很明显地开始在扶持陈济棠了。
实际运作上,英国在看斯大林抛出的“和平谈判”的绣球后,很快就咬钩——毕竟中日战争在北方大打,是最符合他们的利益了。
用陈济棠李宗仁什么的,替代常凯申这个废物,维持江南的利益,似乎是个不错的想法?
在中国问题,法国人向来是紧跟英国人,很快英法两家就开始响应。收到回复后,整个日本上下一片哗然,那一刻,日本仿佛又想起了上世纪甲午之后,“三国干涉还辽”的恐惧。
当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中国和日本身上,而且苏联人更公开地囤积重兵于远东,大张旗鼓地摆出架势——你敢派关东军进攻华北,苏联红军就敢过江解放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