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节(1 / 2)

从1935到2020 半只青蛙 6471 字 2023-03-09

“宛平地区的吉星文部,正在杀猪宰羊,似乎有异常举动.....”

“北平使馆区附近,共产党工人纠察队正在清空周围居民.....”

“燕山山区出现大股共产党军的山间游击队活动......”

“共产党军在平津周边有提前布置重炮阵地迹像。”

“河北地区多个共产党军机场,发动机频繁启动预热......”

四月十八日,常凯申下台的第六天,美国刚同意日本在美发行战争券的第三天......

当天凌晨三点,平津的居民被突然响起的爆炸声从梦中惊醒.......

然后是刺是耳的防空警报声——声音是从日租界里传出的。

无数人在惊恐中打开窗户,看到的是附近或远处天空,不断闪过的爆炸火光和腾空而起的巨大火球。

PS:今天两更,正好更了一万二千字!

大黄克篇的新的一卷里,小黄克的继续在第六卷里。明天最少也是九千字更新。

求月票。

-------------------- 第216章平津之战 --------------------

到1937年4月为止,日军已完全占领了长城山海关之外的热河省全部的区域。(附历史上77事变前平津地区日军驻防图)

而在长城之内,日军通过何梅协议,在山海关以南到唐山地区的冀东地区,强行设为“非武装区域”,禁止国民党军队进入。而日本人自己,最初在这一带布置了大约两个大队的兵力(约两千余人)。

自从去年雍仁上台,暗中制定了全面侵华方案后,这片地区的日本人还在当地修了机场,而后兵力就一直在不断增长。

这个时期北平,其北、东两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冀东的关东军一部——即第一师团;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

再加上北平、天津周边租界、使馆、港口等日占区的零碎驻军,实际上在四月开战前,当地周围正规日军的总兵力,已超过三万,其名义上全部归属第一师团田代皖一郎中将指挥

历史上,在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还会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驻军达到一个中队,后增加到一个大队。这时候整个平津地区,南面也被日军包围,如果再把西面的的卢沟桥也夺取,整个北平就会完全变成一座孤岛——七七事变就是因此而起。

不过这个位面,平津地区的守军,在开战前周边的战略形势却要比历史上好不少,南面的丰台并未被日军强占,但是面临的北面日军的压力却大大胜过历史同期。

去年二月,黄克日本之行,将裕仁天皇毒得半死,而后新旧天皇交替,引发权力交接的混乱和内部大清洗,暂缓了日军的侵华步伐。随后发生的山西战役中常凯申惨败,二十万红军加上二十万东北军冲出山西,强势地进入河北。

原本被日本人视为“兵力空虚有机可乘”的河北省(包括平津),一夜之间就塞满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可动用的总兵力远远超过了四十万。

而红军对日本强硬到不妥协的态度,也压制得平津地区的驻囤军不敢轻易搞事,加上后来的百灵庙战役的教训,到1937年初,丰台地区都控制在二十九军手中。而随着宋哲元屈服低头,丰台更成为了红军的第一装甲师的驻地。

整平津地区的局面,这时就变成了日军和红军(包括29军)南北对峙,同时在平、津两地彼此部队犬牙交错的复杂局面。

战略形式上,山海关以南,田代皖一郎手中掌握着三万多日军,一万七千多人的伪保安队,(至于那四万多人的伪蒙军数字虽大,但离平津较远且战力极差可忽略不计)此外还有山海关外驻扎的第五师团约三万人。

作为红军和东北军“违反”何梅协定的回应,日军则在这个时期不断地往名义上的“冀东非武装区”增兵,到1937年四月时,第一师团主力部队已完全入驻这里,最南端的唐山成了入侵华北的前沿阵地,田代皖一郎的司令部就设在那儿。

田代皖一郎要面对的,是南边十万29军和超过三十万的红军主力部队,数万东北军,外加一个拥有近两百辆坦克装甲车辆的装甲师,同时对手拥有一个师的苏联援华空军,外加拥有上百架飞机红军空一师,总计超过四百架飞机。

而这个时期,日本在东北地区的飞机数量,刚刚超过六百架!数量上日军虽然占上风,但是大部分精力都要应付来自北面苏联红军巨大的压力。能抽到南线华北战场的飞机并不多。

北面号称六十万的苏联红军已经沿黑龙江一字排开,做出随时会南下的姿态。

南面红军加29军加傅作义部,光是这三家可动用的兵力总数就超过一百万!同样也是一直在磨刀霍霍,日军在华北地区的战略形势其实是恶劣到让人看了都头皮发麻。

稍有点理智的人都知道这里不能打,也只有皇道派的昭和参谋们那种“我闭上眼就是天黑”的大脑,才会想在这里惹事。 这也正是田代皖一郎甚至日本高层,对于在华北地区发动侵华攻势一直犹豫不决,总想着从江南入手投机的原因。

四月十二日,常凯申被南北势力联手逼着赶下台后,日本军部对于入侵中华的切入点方向,依旧是放在淞沪而不是华北。

华北共军不好啃,在百灵庙战役之后,已是各方嘴上不说,心里都明白的共识。

外相松冈洋佑和亲美派代表井上成美的美国之行,完全就是按“入侵中国最优解”的方向进行的:皇军取得美国的“友善支持”,然后在淞沪开战,一举打垮立足不稳的,互有异心的“粤桂联军”。

美国人在日本人保证他们在华利益的前提下,对日军此举“支持或善意中立”,越来越不行的英法两国只能绥靖纵容。

然后在这过程中,北方的红军和苏联全是嘴炮,坐壁上观不动弹。任由皇国大军沿着前进,横扫浙江、江西、福建数省,情况好的话,甚至还可以继续深入中国境内,“逼和”陈济棠与李宗仁,从而完成对中国的第二阶段的“蚕食”。

如果是这样的话,皇军不介意在华北地区和共产党军保持暂时的“和平”。

以上这些,就是日本军部里昭和参谋们的侵华方案的“最佳幻想”。

他们也考虑过侵华过程中可能产生意外和变数,想到过最糟糕的情况:红军和苏联坚决出兵,在北方攻击东北和平津。

但是按他们的设想,“皇军”动员之后,会派出部分兵力死保东北,以守为主,南北同时分兵拒之。以“皇军”的实力,存心自保,应当不难!

根据过去一年里中国南北势力在战争中的表现,日本人推算粤军和桂军的战力并不是很强,顶多出动六个师团就可以把他们一举扫平。华北方面的红军麻烦点,但皇军若想防守,出动五个师团就可以顶住。反而是北面的露西亚最危险,大概需要十五个师团才能确保东北局面稳定。除此之外,还需要额外留下十个师团放在手上作为机动兵力备用以应付突发事件.......

这就是昭和参谋们的“庙算”,他们也是按这个标准动员和布置的。。

在罗斯福“友好”地同意日本在美国发行战争债券时,日本军部已经把侵华的大方向定在了江南。在这之前的半年,他们已经在按这个方案布置兵力,光是在离福建、浙江更近的台湾岛上,就扔了四个师团,随时做好海上登陆两省侵攻作战的准备。

罗斯福那边点头后,大喜之下的日本军部,按计划往东北再调入十个师团,将这里的兵力增加到二十师团后,等五月半东北准备就续后,就出动其余的主力部队,从海上向南中国发动全面入侵。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日本军部方才对华北驻囤军诸多约束,就是要防止他们胡乱独走坏了大计。

但是......所有的计划,全被打乱了。

“马赛卡,李润石,你居然不按剧本演,皇军还没有挑衅,你居然就主动打上来了!而且还是不宣而战!”

——————

四月十八日前,日本人就中日间开战的场景,作过不少预案。

第一种,皇军在平津开战,第二种皇军在松沪开战。二者都是主流。至于第三种:共产党红军在华北主动攻击皇军?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