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仁现在是越来越后悔自己坐上天皇这个位置了。不坐不知道,上位之后方才发现,满朝尽是 “太聪明”的马鹿们,个个都在想把他当猴耍。
在和这群“太聪明”的马鹿们身上又浪费了一个白天时间后,心情郁闷地雍仁在夜里出了 门,乘车前往西原寺公望府上,向这位四朝元老问计。
-------------------- 法国人坦克开发的浪漫史 --------------------
从二战到冷战,法国坦克开发全是茶几。
在戴高乐
活着的年代
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直到13系列出现)
法国在研发装备的思路上根本就没走“对”过!
所有国家遇到的“坑”它都挨个试过
且巧妙地避开了每一次技术领先机会
先是落入了早期英美军“步兵辅助战车”的认知误区,一味地强调步坦协同,认为装甲军互刚的战斗是不可能的,是不存在的。使得同时期的法国车拥有着人(鸭)类(子)步(溜)行(弯)的上限行驶速度。严重耽误了发动机的研发进程。
然后是落入了英军“巡洋坦克”的研发误区。即是在强调辅助步兵的基础上,着眼于数量和集群混(流)乱(氓)程度。以至于忽略单车质量的提升,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脆皮渣渣,发动机不好削弱装甲以提升推重比~思路倒是没错…可你是重坦呀B1/2兄弟……本来哈齐开斯与40鸭等量产车型虽短板较多,但同比各国尴尬的起步阶段并不失为一种良好策略。然经此颓败从此一病不起。
接着就是依仗“永久工事”与拒凭天险的旧战略思想,乐观地认为可以自选战场,用马奇诺防线和阿登森林
来选择北部大平原作战,从而与美国犯了同样的错误,忽视战车机动性与地形通过能力,从而与克里斯蒂
悬挂失之交臂,让苏联占了先机。其结果就是在液压悬挂发达的冷战时期,法国还在一股脑地用德国的战前交错扭杆技术混了几十年。
接着就是火力了。整个国家都过分地相信阵地战,而忽略火力机动性。导致相关人才不济。火炮的研发没有朝着“上车”进行过什么改过自新的努力。
直到冷战中期钩联了苏维埃的电渣铸炮技术,才让自家的90,105,155有了勉强可以和英皇L7和德国莱茵毛瑟等欧气大厂可以一战的机会(身管强度质量比然并卵)。而且法国似乎(受了德国忽悠)…对“武器运载车”有什么误解…多年的研发研,让他们的“武器运载车”即没有像德国那样协同步兵攻坚的“突击炮”作用。又没有实打实的火力(美苏)与防护(英德)作为“坦克杀手”的实力车型。“火炮上车”在法国那里貌似仅仅起到了搬运移动的作用
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战后的法国在战车研发上一直处于手忙脚乱的状态。
看苏联的箭簇装甲好就生学…然而却始终没学明白人家的大角度跳弹车体与黑洞装甲。
看美国为了迎合输弹机强火力就实装大量摇摆炮塔。然而外销的颈椎病患儿在以色列地高地丘陵被无数次证明了它跟本不好用的事实
看人家的铸造炮塔好就强上。然而技术实在有限,用着铆接凑合了半个世纪。结果最后70年代终于研发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已经用上了焊接复合加模块化反应装甲了。
二战被德国人欺负的极惨,那颗精益求精的“图强心”终于得到了觉醒!在西德萌生高机动强火力(豹子)的背景下选择了分道扬镳~~
看着一张张计划图纸勾画出超厚装甲大口径炮的时候。明眼人只能总结出三个字“浪费铁。”
发动机则是在走过了苏柴美汽英航空的所有弯路后…在国际社会上卧置过千马力的大潮中只能用德国的战前老技术强撑,并被图纸忽悠光了竞争实力。在法德联合研发的冷战时期,赔钱还不长本事的总是高卢鸡,项目撤了德国有了豹子,法国有了泪水。
可能是看了豹子的成功好不容易开了壳,研发出了薄皮大馅强火力的13系列……结果自己阿尔卑斯用不大到,北非殖民地用不大好。在南美山地打军政土匪用的倒是挺火。
直到二十一世纪勒克莱尔列装才算真正翻了身
-------------------- 第242章北进蒙古 --------------------
六月份,黄克回到莫斯科,并不是乘飞机直飞返回的。
他是和艾琳娜一起,从包头出发,乘座返程的卡车进入蒙古,陆地上走了两天,然后才在温都而汗乘飞机返回。
这么行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顺路考察一下这条通往外蒙的国际交通线的情况。
离开包头时,随行的车队共有一百多辆卡车,每辆车上都载满了人。总计有三千人的战士通过这条路线和黄克一起进入蒙古。和黄克不同,他们终点是满州里。
苏联红军在满州里地区控制了近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过那个区域地广人稀。苏联红军控制核心区域,而周边地区则由抗联的部队控制。
斯大林派苏联红军攻击日军,目的是为了练兵,但他并不想在远东承受太多人员的损失。控制地方的工作也就交给抗联,由其负责下手。满州里这一带人口不足,抗联征兵不易,根据李润石和斯大林在莫斯科达成的协议。1937年这一年,红军会通过这条公路,将向东北输送超过五万人的兵力。
这些战士空手进入满州里地区后,苏联红军会在那里将他们武装起来,然后配合苏联红军作战。黄克所在的车队,其实已是中共通过这条渠道向北方输入的第三批人员了。
现在在满州里那一带,以杨靖宇为首的抗联部队,总兵力已膨胀到了四万人,李润石的计划是在年底时将兵力增加到十万人。
在半路上,黄克和艾琳娜与北上的车队 分道扬镳。两天后他达到莫斯科,斯大林看到黄克时,第一眼注意到的,就是他脑门上短短的头发。
“李润石替你向我请假,看样子这段时间你似乎很辛苦。”
“和一个日本人一起,在中国的农村考察和参加土改,学到了不少东西。”
斯大林露出感兴趣的表情:“听起来好象很有意思,可以和我说说吗?”
斯大林边说边端起边上的茶喝,喝了一大口。他现在饮用的是中国送来的绿茶——为了长寿,李主席戒烟,大林子则是烟酒一起戒,最近倒是迷上了饮中国茶。
当斯大林和黄克闲聊般地说话时,秘书廖贝舍夫很识趣地退了出去,关上门,并把接下来要拜访斯大林的人员暂时挡在外面。
“在你回来前,我已经收到通州战役详细报告 ,李润石同志领导的红军,没有让我失望。”
斯大林这段时间的心情非常地好。远东的战况,让他彻底地看清了日本的虚弱,而红军展现出来的战斗力。同样也让他看到了三年后将会爆发的苏德战争,边上这位“红色小弟”将会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朱可夫将军刚刚向我报告,他准备在六月中旬发动第二波攻势,对了,罗科索夫斯基,你向我提到过的,那位才华不在朱可夫之下,未来的元帅,还有那位创造了“卢金奇迹”的卢金同志,我都已经把他们派到远东去了。”
日本现在在斯大林眼里,已经不是“敌人”,而是帮苏联红军提升战斗力的经验包。
通州战役打完,无论是斯大林还是李润石,彼此都信心大增。斯大林是彻底摸清了日本陆军的老底,看透了其外强中干的真面目。虽然在这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苏联红军一大堆训练不足,单兵素质差的缺陷。但是没关系,不怕有问题,就怕没发现问题。远东方面军,朱可夫正利用停战期,正在疯狂地练兵。斯大林准备仗着国力的优势,把日本当成磨刀石,搞轮战,一点点地慢慢薅他们的“经验羊毛”。
而李润石主席从日军在面对中苏南北夹击时,战略上顾头难顾尾的狭促,同样看出了日本的极限。其单薄的人力与国力,根本无法同时在两个方向进行两场战争。
斯大林和黄克闲聊了一阵后,继续自己的工作,而黄克则先来到莫斯科的电子元件厂,把此次回国时从大黄克那儿接收新一批的锗材料送去。而后回到莫斯科大学,叫来自己的秘书,叫他帮忙记下新收接收到的半导体开发制造的“理论材料”。
当晚,小黄克并没有在梦中遇上大黄克。
小黄克在这时空已经渡过了整整两年,而另一个时空的大黄克,他却才过了十个月的时间。每次超时空传送物资后,或者梦中接触后,下一次两人相遇的时间点,小黄克这边都会发生飘移变“长”。原本小黄克和大黄克睡觉着后相遇的冷却期最初是十六小时左右(指小黄克这边),但到了两年后的现在,这时间已经增加到三十六小时,而且还在不断延长,并有越来越快的趋势。而大黄克这边,他与小黄克的接触的时间间隙冷却期一直保持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