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节(1 / 2)

从1935到2020 半只青蛙 8518 字 2023-03-09

选择三:象历史上一样等着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莎。

而第四种选择,也是中苏两家最想看到的:德国人象历史上一般击败英法后,然后设法将苏德战争的爆发时间点,拖到1942年,这个时候苏联红军已百分百准备完毕,加上中共的援军,届时不需要德国来打,中苏联军自己都打算一波推过去。

在参考未来的历史后,两家领导都明白了一件事:资本主义社会,还远没有发展到“金融资本主义”的极致,此时他们还具有极大的修正力。相反社会主义制度,反而是生产力还没有达到的“早产儿”。

历史上,二战后,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在面临社会主义阵营席卷全球的红色浪潮的冲击后,被迫开始了自我“改良”。

他们开始主动地抑制资本的胡滥的收割,不敢去工业化,主动地把部分地利润分给底层,减少剥削的比例——“他们会给你们(劳动人民)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共产党)来过!”

漫长的冷战期,资本主义强国虽然也在继续地腐化中,但在冷战中,生产力却高速发展。

社会主义阵营国度虽然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各种问题,内部的自我堕落也在滋长。

最终在这场比好同时也在比烂的战争中,自我崩溃灭亡。

“利用二战把更多的欧洲国家染成红色。”

“我们得不到,也绝对不能让敌人(欧美)得到!”

“釜底抽薪,尽可能多地把亚非拉各国从欧美国家建立的殖民吸血体系里摆脱出来!”

1939年英法代表团来到莫斯科谈判时,两个红色政权的最高领导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已经不再是“击败纳粹”德国,而在放在了未来几十年的冷战之后的事了。

在这个大前提下很,很多“政治不正确”的事,两边的领导人都放到一边去了。

套用黄克的话说:就算是赶鸭子上轿,强扭瓜,也要把某些国家给染红了。

当然这种“帝国主义范”很重的话中苏两边的最高领导相互间只是“意会”而没有直接说出来。

1939年2月时,苏联的领土和德国还没有直接接壤——这中间南面除了隔着波兰外,北面靠近波罗的海方向,还隔着波罗的海三国。

十八世纪的初期,此时的俄罗斯处于沙俄时代,这是一个极速扩张的时代,而因为俄罗斯地理位置偏于内陆,所以俄罗斯需要一个港口城市来作为跳板,而此时控制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在瑞典人手中,在与瑞典多年争斗之后,波罗的海沿岸慢慢被俄罗斯占领,而现如今的波罗的海三国和俄罗斯的仇恨便是那时候开始的。

中苏两家在1938年就彻底打垮日本,比计划中提前结束远东战役,是斯大林获得的最大惊喜,这让他可以在1939年集中全部的力量收回这片十月革命时期失去的领土。

在这事上,中共也只能是支持苏联的要求——理由也是自古以来。

英法两家来莫斯科时,为了勾引苏联共同进攻德国,波罗的海三国就被他们首先抬出来卖了个干干净净。(历史上也是如此)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同一时间,悄悄地向苏联递出橄榄枝的希特勒,同样也慷他人之慨大卖波罗的海三国。

更有意思的是,英法和德国,都不支持德国针对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以及南欧方向的扩张。而希特勒比丘吉尔达拉弟高明的地方在于,他知道稳住苏联最重要,后者见苏联不答应,却也没有强求,历史上很快就和苏联签下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的想法是打完法国后再秋后算帐)

而这个位面,英法两家和德国,向苏联递出的“橄榄枝”,都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

为了达到第四个目标,斯大林的作法就是一个字“拖”字。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得越迟,希特勒因为害怕苏联的战争威胁,就不敢轻易地发动波兰战役。至于波罗的海三国,有了中国小弟支持苏联收回“自古以来的失地”,斯大林这事上底气十足。

然后斯大林就象驴子面前挂萝卜似的,脚踩两船,见英法大谈德国法西斯的战争威胁,见德国大谈英法祸水东引良心大坏,面对国际社会,则大谈欧洲的战争危机,最大的幕后阴谋家是地球另一边的美利坚。

几家的谈判,谈了两个月都没有谈完,斯大林私下里表示:德国刚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消化需要时间1940年前不可能开战,我们慢慢谈吧......

李润石主席在莫斯科被斯大林拉着,隔着英法代表磨了两天嘴皮子,完成了“替他占场子”的任务后,就离开莫斯科跟着黄克一起去斯大林格勒“考察”。

从1937年起,苏联新建的工厂,主要都集中在斯大林格勒,黄克陪着他,参观了当地著名的坦克厂(这个时期叫拖拉机厂,但实际上是坦克厂)、钢铁厂、机械厂,看着密密麻麻的烟囱,成排成排流水线生产的T50坦克,李润石第一次感受到了现代化工业的震憾。

走在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的厂房里,看着成排的刚下流水线的T50坦克,李润石问黄克道:“我们中国要做到这一步,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黄克答道:“中苏能一直友好,获得连续的类似156工程的帮助,大概要十年。”

然后又很慎重地道:“我说的这十年,只能达到看着做的水平,想要扩产,关键的机器设备还是要靠大量的进口。而要做到自己自我升级,自我创造,自我复制,分裂,再生,大概需二十到三十年的时间,但我上面说的这种自我复制再生的工业水平,能生出来的,大概只是次一级的落后产品。要做到象欧美国家那般,不降级,甚至是进化式的升级,大概需要四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

“居然要这么长?”

“我上面说的这些,还是最理想状态的结果。工业化并不是引进几家工厂,几项先进的技术就叫工业化的。这是要把整个国家,从生产工具到生产方式,生产习惯,生产文化,从机器到人的思想,都从里到外的翻新升级一次,确切地说是好几次,才算是工业化。”

“怎么个说法?”

黄克和李润石说话时,身边还跟着一大批来自国内的干部,在他们中间,黄克看到了刘修养、任粥时等一堆的未来的大人物。李润石问黄克的这些话,其实是在借这个机会,让身边这些同志听的。

黄克指了指不远处正在给坦克做焊接的工人道:“我们在这儿看到的只是机械厂,机械厂相对简单的,纯粹就是看工人的手上功夫。但这种手上功夫,没有十年教育,十年的实际操作苦练积累沉淀,是练不出来的。要在这样的工厂里工作,最低的文化水平也得是初中生,这样才能看得懂那些复杂的图纸。我在太原时带过学徒,他们大部分字都识不了几个,我只能让他们给我打下手,我报上数据,让他们模仿式地照着作,全部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

说到这,黄克叹息着摇着头。

“那时是没办法的事。我们在太原教徒弟,我称之为最原始的经验教学,全是散兵游击队,他们只用在“最简单”的机械切削铣加工上,帮我车出几个齿轮零件而已。历史上满清的洋务运动,搞了几十年其实也就是这种水平。真正掌握到关键技术的专家,国内没有几个,当时全是外国人掌握核心技术。”

“这还是看起来好象很容易安全生产的机械厂,工人水平技术不够,出点事故,大概也就是切断手指,或者生产出一大堆废品零件。换成边上的化工厂,如果工人操作出了问题,那就是整座厂直接炸上天,什么都没了....”

“要象建立起这样的大工厂,最难的地方有三点。”

“第一是如何获得技术,如何积累资本,主席你们都读过马列,知道怎么回事。”

“第二则是人。获得大量的,拥有基本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合作的工人,技术人员。这一点,我们国家的现状大家都知道,当真需要苏联老大哥的鼎力相助。”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苏联老大哥相助,他们用十年的时间,帮我们建立起一整套的人材培养体系。但这也只是在人的准备的工作方面完成了第一步。”

“要培养出一名合作的符合工业化标准的工人,其实是相当相当地麻烦的。以要在这座工厂里干活的标准为例:首先要经过五年的小学教育,三年的初中教育,再加上三年的技校学徒工培训,这才算是完成了初步的工人培养。”

“但这时这些刚出校门的年青人.....”

说到这儿,黄克指了指坦克生产线上,正在按按钮,帮助师傅打下手的一个年青的苏联学徒工道:“这些刚出校门的学生,这时也只能在工厂里打打杂杂,做做辅助工作,他们要跟着师傅被带两三年,才算是完成了出师任务。这中间加起来,大概花费十三年左右的培训时间,才能把一名儿童培养成一名可以在这家坦克厂里独立操作的技术工人。如果是想要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需要花费的周期就更长了。”

刘修养插嘴道:“难道不可以让一个学生,从小就跟着师傅照着作,一人只学一项技术,长时间只做一个活计......”

“是可以这样,这种方式就叫流水线猴子工作。福特就发明了这一套。但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来,是离了这个位置就基本没啥用的工人。这种手段只能用在那些工作操作不复杂,不需要太多文化的简单项目上。”

黄克回忆道:“昨天我们到过的化工厂,里面生产的技术操作,比起坦克厂的容错率要求高得多,而需要掌握知识也更多。坦克厂主要看工人的手上功夫,一无所知的人只要手上功夫够,傻瓜式教学看着作,也可以下场强干。化工厂这边,要会看仪表,要会分析,知识含量就大了去。操作错误出点事故,运气不好就是整座厂炸上天.....”

第310章工业化的痛苦(二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