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节(1 / 2)

从1935到2020 半只青蛙 7127 字 2023-03-09

1937年在远东战场上,参战的苏联红军和帮助红军作战的顾问,最羡慕中方的装备,就是黄克花大价钱从法国引进的贝利埃系列坦克拖车。

在那之后,苏联也开始尝开发属于自己的重型坦克拖车。对于苏联来说,这是全新项目,在随时都会面临纳粹入侵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精力为开发重型拖车占用宝贵的生产线,不过在1942来临前,西线的德国危机,已经看起来“越来越弱”了。现在的苏联已经有精力腾出手来尝试建立一座重型卡车厂。

先进装备“有无”的问题解决后,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精尖问题,以前各种配套设施细节上的问题。

珍珠港事件爆发,让斯大林非常地开心,他意识到了一件事:无论是德国还是美国,很快都会对苏联有更大的“需求”。

此时的中国,黄克正陪着李润石一起视察当地刚刚建立起来的东方红拖拉组装厂。

刚建国就遭遇世界大战,战争对新中国的建设影响拖累极大。前面的三年,国内引进的工厂生产机器非常地少。当时根据苏联专家的意见,就是在在马鞍山这里,建立了一系列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接近闭环的小工业带。

苏联援助新中国的第一座高炉炼钢厂建在这儿,第三座氮肥厂也在这里,水泥厂,机修厂,解放初中共用不多的外汇引进的工业设施,当时几乎全建在这儿。工厂虽然靠着集全国精英之力建了起来,但能维护运行,却还真的离不开老大哥苏联在这个时期提供的大量技术人材的相助。

而围绕着马鞍山工业带,周边还新建了一堆的技工学校,经过三年的“填鸭式”紧急培养,到了1942年年初时,这些人在苏联专家和归国留学生的带领下,总算“马马虎虎,勉强有点工厂工人的模样了”(黄克的评价)。

当司徒雷登追着主席跑到马鞍山时,黄克跟在主席身边,正在参观刚刚建好的东方红拖拉机组装厂——是组装而不是生产。这家工厂是由维修厂而发展而来,前身其实是“坦克大修厂”,今年随着苏联边境安全的改善,有了多余的生产力后,苏联才在这个时间,逐步地向中国转移支援一批机床车床类的机械设备。

建立一座完全自主的拖拉厂,从上游到下游,大概需要一万五千名合格工人与技术人员。建国才三年的新中国,哪里有这方面的能力。前期也只能按历史上走过的道路:按维修-组装-生产三步曲,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

黄克和主席过来时,在苏联专家的注视下,数百名东方红拖拉厂(组装)的工人,正在独立同时组装十二台拖拉机。除了少部分零件是国内的自产的外,包括发动机和履带在内,大部分零件仍然都是从苏联运来。

李润石问道:“还在要再过几年,我们才能完全自产自己的拖拉机呢?”

黄克答道:

“没有战争干扰,需要三年!现在苏联的国土安全已经改善,但是您也明白,真正的大战还没开始呢......考虑到战争的因素,大概要拖到45年以后了。我们这段时间,只能先努力地把基础的工人准备好。宁可人等机器,不能机器等人。”

工厂的厂长,是个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的年青人——他是抗战时就被外派留苏归国的,先在莫斯科大学学习了两年,然后在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厂当了一年半年的“学徒工”。

当黄克和主席在观看现场的拖拉机组装时,他跟在边上,回答黄克询问的新工人、学徒的培训情况问题。这位名叫王宇的厂长,并不是历史上东方红拖拉机厂的第一任厂长,但是和黄克却是师生关系——黄克是师,他是学生。

黄克在苏联的那几年,只要有时间都会去莫斯科大学给中国留学生机电专业的学生讲课。即使抽不出时间讲课,那些学生也个个通过电影上过他的“电教课”。

现在的黄克虽然才二十五岁,却已可自称桃李满天下了,几乎每个建国后培养和回炉深造的学生或技工,都上过他的“电教课”。

当天中午,十二辆拖拉机组装好后,在一群中共高层领导的目视下,身上挂着彩带,轰隆隆地驶出了工厂。

当天中午,李润石留在工厂里,和工人代表一起吃了顿午饭,又聊了一阵子后方才尽兴离开。陪主席吃饭的人,都是他临时指着现场组装拖拉机的工厂工人点名的。

两百多人,加上几十名苏联专家,大家在食堂里用餐,宾主尽欢。吃饭的时候,李润石不停地询问那些工人家庭生活的情况。

午饭后,他带着黄克在厂区里散步,看着内松外紧,远远地布置在远处警卫,以及已经被隔绝得很远的工人和群众,李润石皱着眉对黄克道:“工厂的情况我很满意,但是下面的工人同志们,对我的敬畏太深了,他们完全放不开,不敢随便说话。”

李润石不满的地方在于,食堂里,那些工人面对他询问家乡的事,个个全是歌功颂德,一个骂娘抱怨说怪话的人都没有。

“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不是那么容易洗去的。在他们心中,您就是古代的皇帝,更是红太阳!”

“捧得越高,摔得越重。今天能进食堂的人,其实个个都是被严格的政审过了吧?”

黄克道:“这是必然的。另一个我,当上国家级高级技师了,2019年在机床厂的时候,来了个副省长视察,整个厂区都被封锁了。就连我这个国家级高级技师,都没资格在副省长面前自由亮相呢!”

“脱离群众,这就是脱离群众!从上到下的官本位主义思想要不得!”

今天的这一幕,不过是他历史上经历过的再现:历史上他去某地视察时,曾故意地突然改变行程,去某个生产队“突击”访问,结果到了那儿发现:生产队的人连他最爱吃的红烧肉都准备好了。

李润石很生气,但就算是他也没有办法处理好这事。因为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官僚集团,甚至是“文化、思想”上的问题。

“官僚们都知道,只有把皇帝架在空中,捧在高处,才能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二十四史,写史书的人,从来都不会在史书里记载他们做过的脏事,玩弄的把戏的。社会主义政权和资本主义政权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实行的是大政府,威权主义,领导意志在保证政策能被坚决执行的同时,下面官僚的畏上心理,导致他们也存在着本能地糊弄,粉饰太平之心......”

李润石哼道:“我们不是封建官僚,党内民主集中制就是要与这些封建思想残余做斗争!”

“第二次新文化运动,并不是那么好发动的......”

说到这儿,黄克看了看四周,其他的人员事先都被赶走,只有他陪着主席在厂区里散步。

“马鞍山工业学校,有很多学生,他们下午还在上课,那里有几位老师,也是我的学生,我可以通过他们,曲线了解情况。”

黄克边说边拿出身边的公文包,交到李润石主席面前。

“这都是过去半年里,他们寄给我的,反映各地情况的信件。他们在苏联回国前,我特地交待他们,将来当老师时,多和学生聊聊,询问他们家乡的情况。这些都是他们帮我收集上来的底层的资料。”

然后他又道:“马鞍山这儿,有不少我的学生,我准备晚上把他们召过来,聚个会。大家一起喝酒侃大山,然后听他们骂娘,应当可以听到不少东西。”

李润石之所以和黄克说这些话,是因为现在新中国成立已接近四年。

建国太快,干部不足,导致大量的投机份子混入党组织和政府部门里的弊端,正在逐一的暴露出来。

现在这个时候,李润石虽然来马鞍山视察,但实际上党组织内部,已经开始时讨论,要在春节后,开始“始三反五反运动”。此外另一件李润石深思熟虑的事情,却是和土地有关。

历史上,中共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土改”。

但是,把土地分给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独立耕种,其实是一种倒退的小农经济。

所谓的一户一份田,家庭式的种植,弊端极大,劳动力浪费严重,完全是看天吃饭,中国封建社会使用了几千年的生产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弊端:土地兼并问题。普通人家,分了地,遭遇点灾病,就被迫把分到的土地又卖了出去——历史上解放后几年,各地普遍反映:新地主又出现了。

(所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乍回事,大家都明白的,哈哈......)

这就是后来农村合作社的制度诞生的背景,最后就是著名的人民公社制度。

通过人民公社制度,将土地收归集体,才能大规划,大统筹,搞大型农村水利建设。当然,在运行过程也产生了一大堆的负面弊端:比如拖劳拖得问题,公社食堂问题,瞎指挥问题,生产队长、书记权力过大腐败问题等等。

但是世界上哪有完美无缺,不会被人钻空子的制度?

比起历史上,中国是在解放后数年开始逐步收回土地,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这个位面因为情况不同:抗战打完后,解放军已经威压天下,政策上可选择的空余度很大。尤其是东北,当时完全就是直接从日本人手中解放的土地。

所以东北地区的土地政策,从一开始就是实行集体农业规模化大生产,农民不再是农民,而是农场工人。该制度实行了四年,情况很不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个时期主席已经在考虑要不要提前开始人民公社制度了。

除了官员、农村问题外,黄克拿给主席的信件里,也有一些下层反映的新问题:黑工头,厂霸这些过去是要被严厉镇压枪毙的坏份子,在新中国又有冒头的迹像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