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没有他带路。
自己可就错过了。
不过,为了确保。
韩春明还是将那物件从报纸中拿了出来。
细细的看了起来。
这是一件瓷器。
不大。
大致呈圆盘状。
直径在10厘米左右。
不懂的古玩的人,会觉得,这就是一个装菜用的瓷碟。
但其实这种瓷器,有一种专业的称呼。
叫:“洗”。
洗,是古时候一种用来盥洗器皿。
大致呢,有两类,一类是生活用具,像洗脸、洗手之类瓷洗。
这种瓷器器皿,一般比较大,开口深度也很深。
眼前这物件,显然不属于此类。
而另一种,则是特定的文房用品,主要用来蘸洗毛笔的。
叫做笔洗。
眼前这物件无疑就符合这笔洗的特征了。
当然,笔洗的类型也很多。
毕竟,是古时候读书人,人人必备的物件。
传下来的也有不少。
各种形制的都有。
从形制上来说,眼前这件,只能说是普普通通。
洗底往上的,直径是缓缓扩大的。
这与很多收边的笔洗不同。
整个笔洗如果侧着看上去,无论是大小还是形状,都特别像葵花的花盘。
这种形制,在古玩这行,有个形象的称呼。
叫做“葵花”。
所以,从形状和种类上来说。
这是一件葵花洗无疑了。
对于一件瓷器的鉴定。
确定了这一点,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窑口了。
而这件葵花洗的窑口……
韩春明一边细细的摩挲着那细润微凉的瓷身,一边用鹰隼般的目光扫瞄了起来。
釉色是淡青色。
当然,这种青色,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号。
天青色。
取自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
釉面,有很多开裂的痕迹。
要是不懂的人看了,还以为是这瓷器开裂了。
实则不然。
这叫开片。
瓷器历经时间的流逝,热胀冷缩的变化。
是极易发生开片的。
这种开片,瓷器裂了。
裂的是表面的釉。
于里面的胎,其实没有半点损伤。
而正因为这一特性。
这种开片,反而成为了收藏者鉴定瓷器窑口和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