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计阵亡13人、受伤33人,其中因为充当尖兵阵亡的有10个人,受伤中有25个人亦是尖兵。顺带提一下,轻伤员中有三分之二都是轻伤,养几天就能归队的那种。
【以协助者的身份干掉了日军少尉*1、曹长*2、军曹*4、伍长*8、士兵*95】
单从数据显示的战果其实对比消耗的物资不算多么辉煌,但这绝对是陆战一师登录贝里琉岛以后的第一场结结实实的大胜......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反正美军动动身子就是天文数字的美金,今日K连消耗的物资数量也就那么回事。
但这场胜利的背后有一个异常残酷的现实——伤亡中来自友军误伤、误杀占据60%左右。
每一个在前线亲眼目睹日军碉堡原地升天的马润都很清楚这件事,然而每当需要志愿者来补充尖兵队伍的时候,哪怕本职是干运输、干杂活的马润也跃跃欲试。
他们难道不害怕死亡吗?难道不觉得被自己人误杀是一件非常憋屈的事情吗?
当然会,美国佬傲慢自大,却也是人。
通常而言伤亡中有50%来自自己人的情况下,这个连队的士气不仅会崩溃还会发生哗变——老子在前面拼命,你们在后面打黑枪?操你祖宗!
但从登陆Ngesebus岛的9月28日直至对Amiangal山展开进攻后的现在,K连的士气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抵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伊文记得登陆日至第二天穿过机场以后的K连马润们的士气相当低落,害怕、恐惧......哪怕是连长都抱着悲观的态度,就算是9月24日撤下来休整期间,武器排排长乡巴佬也一脸怨念,对这场战争失望透顶。
反差如此巨大的原因在于最根本的一点——惨烈没关系、伤亡巨大也没关系,只要胜利就有一定的意义......狗屁!
指挥部给第一天、第二天的定义是胜仗没错,可马润们为什么开心不起来?
两天一夜的时间都在挨打,日军根本没损失多少人,占领的区域还不间断遭到制高点火力的攻击,这特码的叫做胜仗?
那时候,K连的情况普遍出现在其他连队——不开玩笑的说马润们的士气低落完美验证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
什么叫做胜仗?打胜仗?打大的胜仗?
从9月28日开始至今才能算是!
二战时期的大多数马润们具备的勇气以及敢于牺牲的精神无需置疑。
就像霍尔丹上位在战前动员的那样,来到这个鬼地方的海军陆战队成员们为了的不是薪水,也不是听着指挥部声称的虚假胜利、精神胜利,而是结结实实能杀鬼子、打胜仗。
可惜这里的小鬼子不按套路出牌,利用天然的地形优势抵消美军的火力优势,畜牲们自身没多大损失的情况下反而给美军造成巨大损失,看起来不断把战线往前推进,实际上太多无意义的伤亡。
随着伊文对作战方案的修改,K连在实际战场上一点点清扫日军的堡垒,赢得了一场接着一场的胜利,自然而然鼓舞起了人心与士气。
——我们可以!
——我们能赢,能赢!
——我们可以碾碎他们!
——就算有战友牺牲,也会充满着意义,因为英明的指挥官不会让每一个牺牲的人白白死掉!
讲真,如果误伤在60%的情况下却没有取得这般辉煌的胜利,伊文丝毫不怀疑曾经的战友不说会活吞自己,至少把自己捆麻袋里揍一顿。
只是在他要提出修改方案的时候就已经下定了决心,并展现出来赢得了炮王、乡巴佬、军士长,这些K连的骨干们的认同与准许。
“如果失败,我不需要你们来帮我压
制他们的怨气,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作为军人一口唾沫一口钉,我吐出来的不是普通的铁,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钢,除了断裂之外我不选择其他道路,真的失败就让还剩下的半截牢牢钉死在地上,任何人、所有人都可以踩着我走过去。”
Ngesebus岛成功了,Amiangal山也成功了,接下来迎接伊文的必然是地狱级别的五姐妹山。
成功与否就像他对K连的核心指挥层说的那句话一样。
41.他们为自己参与到这场胜利之中而感到自豪
10月2日清晨,原本要继续展开清扫的K连接到调回机场的命令,包括整个陆战5团在内,只是上头提出要求必须K连第一个回到机场。
伊文的预感没有出错,虽说昨天陆战5团在Amiangal山西面展开进攻并用十多个小时的时间与东面的陆军汇合,算是打穿了日军在那块区域的防线,但并没有清扫每一个角落,肯定还有日军残部依托着各种工事负隅顽抗......急急忙忙调回机场只可能是为了接替伤亡惨重的陆战1团。
至于K连该去什么地方,很早的时候舞台就已经准备好——同样叫做K连的一支隶属陆战1团的陆战连死的只剩下6个人,你们陆战5团K连要给他们雪耻复仇。
五姐妹山,作为整个贝里琉岛的制高点,目前为止仅有血鼻岭被马润控制,剩下的4个制高点依旧在日军掌控范围内。
伊文很清楚同样的战法丢在五姐妹山不一定有效果,但作为前敌指挥官他可以继续微调,直至将其变得适应Umurbrogol山更加复杂的地形、更加复杂的环境、更加复杂的敌情。
或许有人觉得经过这一场战役美军的步兵战术会得到质的飞跃,该轮回中二战结束以后的朝鲜战争也会发生,对于志愿军而言这样的美军很可怕,然而现在就在美军阵营里的伊文可以拍着胸脯保证——现在的进化都是表象罢了。
先不提二战结束以后大批基层士官、军官、老兵退伍,就在一千万美军中挑挑拣拣,像霍尔丹上尉这样完全下方权限在后方主导一切后勤工作安排的上尉都寥寥无几,更别提辅助这位英明连长的一群优秀副手们。
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伊文是美军中无法复制的前敌指挥官,身负大量外挂同时还有一次免死机会,经过三个轮回的锤炼,要战术有战术、要随机应变能力有该能力、主观能动性更是发挥到了极限,同时还有着相当稳定的意志、心态与精神......现在的他想去对标那些战神还不够资格,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却是志愿军基层军官必备的东西。
大可不必担心一个小小的伊文中士影响到美军的步兵战术——说实话,伊文用的战术在美军的步兵教材上都写的明明白白,他只是将非技术兵种数量减少,技术兵种数量增多。
昨天早上还没进攻前整个陆战3营的技术兵种就接到了来自营部的待命任务,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却是等待K连连长霍尔丹上尉的命令,对付哪怕一颗炮弹都打不出来的日军,取得这样的大胜并没那么困难。
至于伊文怎么看待对于指挥部急急忙忙把陆战5团从北面调回来......他不觉得将军们的考虑又什么问题——缩在Amiangal山的日军防御体系已经遭到决定性的破坏,就算有坑道体系能够快速将士兵送进已经被清理过的地堡里头也发挥不了作用,因为不论伊文走到什么地方,只要他觉得那个洞会钻出日军来都会让工兵炸一遍或者N遍。
往往一边炸还要一边吐槽:“怎么工兵们的‘弹药’用的这么快?”
等到了后面知晓具体数据以后把自己吓了一跳,那可是10吨TNT!平均下来,隶属K连的每一个步兵少说得扛着50公斤的TNT走在山地里将其送到工兵班手里。
只是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过程中肯定有小鬼子指挥官派遣预备队试图绕K连的屁股,但因为工兵们遇到洞穴炸塌,看见坑道炸榻或是填埋,路过的时候还会把暗堡与明堡都炸成废墟,日军在地下的一系列迂回绕屁股战术往往只能见到一处又一处死路。
不给机会,不能给机会。
但凡给小鬼子一丁点机会,他们就会对K连后方的大部队造成许多无意义的伤亡,那可是一群能发了疯一样给前线运送物资的马润。
本来就因为巨大的消耗而出现吃紧的状况,死伤十几二十个可不是减少5%、10%这么简单,死者你得收尸、伤者你得救治,伤亡10个人就得让20~30个人暂时放下手里正在忙碌的工作,一下子让接近40个人无法给前线运送物资,少说停摆10分钟,又因为每个环节中或多或少有浪费的时间,所以这批人运送的物资会晚到前线至少30分钟。
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尖兵们待着的位置必然会很糟糕,当后方耽搁十分钟前方就有半个小时因为缺乏各类轻火力弹药无法对日军碉堡进行足量的压制火力,很容易形成撤又撤不下来,冲又冲不上去的尴尬境地,继续加重损失与伤亡。
当然,平地上这些都不算事,美军最不缺的就是各类型号的卡车。
山区只能靠人力来运输的情况下多增加一些后勤人员肯定有效,但对于协调各个部门指挥官的考验过于苛刻,昨天下午时候的炮王已经呈现出精神遭到过度压榨的样子,整个人到了傍晚的时候变得昏昏沉沉再也没有早上那般的超高处事效率。
伊文打心眼里佩服霍尔丹上尉,因为这种协调工作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来。
‘让他加大马力吃糖,应该能解决一些问题。’
抛开伊文能想象到的一些事情,霍尔丹上尉还额外做了很多事情,比方说每时每刻都在鼓励已经累的不行的步兵们——你们是胜利的基石!
只为了让他们再送一点、多送一点上去,每多送1公斤物资都能让胜利来的更早一些。
今日的胜利,不只是艺高人胆大与不畏牺牲的胜利,还有至关重要的后勤部队,若是没有他们不知疲倦像铁人一般的扛着物资就往前线冲刺,伊文真的只能打一段时间等一段时间,哪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
所以在回去的路上,K连的每一个士兵都抬头挺胸,为自己参与到这场胜利之中而感到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