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魔像的金属,性能非常优异,据一位资深矮人铁匠分析,这种金属是掺入5%的精金与7%秘银的寒铁合金。
单单是这种魔法合金冶炼技术,便远超这个时代的平均水平。
拆解以后,这些魔像还可以作为马友夫制作新魔像的材料来使用。
再升两级,晋升到中坚位阶后,奇械师便能获得制作魔像的能力。现在开始,马友夫自然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魔像就是由金属、岩石、泥土,甚至是动物或者人体组织制作而成,以魔力驱动,用从元素位面捕捉的精魂作为控制核心的构装生物。
这种传统的魔像制作方法,起源于公元前一千五百年。
那是英雄的时代。奥林匹斯山上的旧神依然健在,而赫拉克勒斯与阿喀琉斯等耳熟能详的英雄们,驰骋于凡间。
天球交汇现象格外频繁,整个世界,都充斥着丰沛而活跃的魔力。
所以那个时代的施法者要想打破空间障壁,前往元素位面捕捉精魂,不像现在那么困难。
但是随着天球交汇的频率逐渐稳定下来,地球适应了这种时空重叠现象以后,就只有那些专精咒法学派的法师们,才有能力捕捉元素精魂。
魔像制作难度也越来越大。
直到阿基米德出现。
这位伟大的传奇法师兼机械大师,根据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魔力”理论,发明了新的魔像制作方法。
魔像的核心,是安置于内部的元素精魂。
如果将魔像看作是机器人的话,这种只有基本意识的元素生命,就是魔像的中央处理器,负责接收命令,理解命令,执行命令。同时,元素精魂会不断从元素位面抽取魔力,为魔像供能。
在元素精魂越来越难以获取的情况下,阿基米德找到了替代的办法。
魔像的供能问题,阿基米德用以太晶体来解决。
古希腊的先贤们,将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游离魔力,称作以太。在各种外界力量的影响下,经过漫长的时间与复杂变化,以太便会凝结起来,形成能量密度更高的以太晶体。
马友夫在《天球交汇与我们的历史及地理》中读到有关以太晶体形成的描述时,有种强烈的既视感:这不就是奇幻版煤炭吗?
为他的魔像军团提供动力的,便是一块巨大的以太晶体。
只不过相比星球本身漫长的历史,天球交汇现象带来超凡力量的历史,不算很长。所以地球上自然形成的以太晶体很稀少。
大部分以太晶体,都是自另一个世界而来的。
阿基米德找到了魔像能源的替代品后,便开始着手解决魔像的控制问题。
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魔力”,作为人类沟通交流,传达信息的最基本工具,语言和文字,自然也潜藏着超凡力量。
在旧神的时代,神祗们使用的古希腊语、古拉丁语、古诺斯语等等,都富含魔力。不过随着文明演进,语言与文字的神秘性,逐渐被通用性所取代。
只有施法者们,仍然在使用从各种古语中提炼出来的字句,组合成咒语,用于施法吟唱。
阿基米德通过不断研究,终于找到了办法。
他将各种古代语言,还有精灵语、矮人语、龙语等异界语言中,具有特定魔法效果的字符提取出来,编制成了一套“机器语言”。
将这些字符刻印在特定材料制成的基盘上,并用魔力回路与以太晶体结合,就是一个能够替代元素精魂的魔像核心。
后来在罗马共和国入侵西西里的战争中,阿基米德的研究成果被罗马人得到,最终发展出了魔像工程学。
如果没有魔像提供的强大武力,罗马人也不可能建立一个伟大的帝国。
拿上各种工具,马友夫来到一台卒魔像前。
将魔像胸前遍布划痕的装甲写下来,他看到了魔像内部的结构。
除了各种复杂的魔力回路外,最引人瞩目的,便是一块秘银打造的魔像基盘。
上面篆刻着各种各样的异形汉字,马友夫大部分都不认识。他估计,这些汉字都是秦始皇书同文之前的各种古文。
除此之外,也有精灵语和龙语等异界文字。
看来制作魔像军团的东方法师,其思路与阿基米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字符以一种独特的几何图形排列,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太极图形。
实际上,这也是有讲究的。
万物皆魔力,“美”作为一种概念,也是能够承载超凡力量的。
当年毕达哥拉斯提出“黄金分割”这一重大发现以后,人们就发现,制作的魔法物品采用越多的黄金分割比例,其效能就越好。
然后,几何美学的概念就开始大量运用到魔法研究中去。
在这个世界,很多有名的艺术家,同样也是出色的施法者。
比如之前和马友夫有过来往的多纳泰罗。他是一名雕塑家兼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傀儡法师。
他制作的傀儡,判断其强弱的一大标准,就是美不美。
魔像基盘上的字符如果排列成拥有足够几何美感的图形,那么对魔像的控制效率也将得到提高。
很显然,拥有极致几何美感的太极图,用在魔像基盘的字符排列上,肯定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虽然没有接触过欧洲本土的魔像,但是马友夫已经决定了,将来自己制作的魔像,也可以运用太极图这样的东方元素。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马友夫必须开始学习“魔像语言”,还得搞到一块以太晶体,才能着手制作魔像。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夫人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