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节(2 / 2)

全新偶像业回归标志乌托邦公社对势力范围附庸国完成文化软实力输出。

果然单纯意识形态宣传不可取,喜闻乐见文化产品才能受欢迎。随着亚人喜欢上魅魔种族娱乐产品,渐渐开始钻研背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哲学思想,触及到文明价值观。

一旦一个文明输出软实力直到人们喜欢发掘考证其背后意义,就说明一百二十分成功,乌托邦公社做到了。

安娜琪始料未及,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

魅魔种族对势力范围统治未来将更稳固长久,而且政令成本会随好感度上升而下降。

但她没忘记正事。

修路不是为了让你文化胜利,否则跟传教士有啥区别?说好输出商品经济呢?

第244章粮食战争(4K)

民以食为天。

安娜琪反复提醒过女儿们必须自己掌控饭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超凡物种体质超然,不吃不喝半个月毫不影响,但母亲怎能让孩子们挨饿?

穿越之初她首要解决吃饭问题,倾尽国策树、科技树点亮农业,再加上大科学家托菈蜜助力迅速摆脱饥饿,不知空腹滋味。

即便如此“粮食焦虑”也成种族集体观念。

毕竟安娜琪妈妈天天操心。

国家意志实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接着影响全种族深层意识,大家从不挨饿,却总担心第二天没饭吃。如此奇葩心态令当过对手的半兽族、亚人一度吐槽。

焦虑中催生出巨头机构农科院,负责种子培育、植株筛选、化工化肥等领域堪称包罗万象。

后期随第一次工业革命新添业务农用机、水利工程等领域。

甚至涌现生物武器。

魅魔少女们普遍把农科院评价为“仅次于翡翠宫苑的官方超级机构”所以囊括各行各业各领域人才,平均素质高到可怕。

许多莘莘学子将此处作为第一目标。

毕竟科学家一向属魅魔种族中最推崇职业之一,更何况历史悠久

所幸她们天赋超群,只要想成为就能成为,努力便有汇报。

莎伦作为佼佼者比同僚能力更胜一筹,而且从前具备粮食贸易经验八面玲珑。

她了解这帮子亚人老板什么德行,面对滚刀肉得嘎嘎乱杀,遇见秀才就对他用兵,千万别手软。这套思路贯彻到蒲公英种质公司商业竞争中,倾尽阴谋阳谋吞掉南洋商会市场。

许多亚人老板叫苦不堪,声称“魅魔种族不讲江湖道义竟然随便抢地盘”“不给友商留活路”等言论。

魅魔懒得理。

少女们持续攻城略地,商业影响从豪宅区到高档区、从大城市到小城市、从村庄到家家户户,分配粮食可以送入每人手中。

莎伦开创性的提出“经销零售商”概念。

考虑到近海地区以岛屿为主,岛屿内地形大多平坦,整体交通便利足以构筑庞大销售网络。

蒲公英种质公司构建一套“菜市场战略”遍布8座大型城市,向下逐级覆盖到市镇、乡村直到将粮食送往千家万户。不单吃饱饭,而且吃得新鲜可口。偏远地区民众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水果搬上餐桌。

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230家菜市场支撑起道路系统史无前例需求。

工科院突然发现有活儿干了。

既不输出工业高端技术,又能推动魅魔种族商业进步,何乐而不为呢?嘉利提出成立“镇海卫路桥公司”私营庞大建设项目岂不美哉。

安娜琪欣然同意。

她甚至高兴嘉利能指出五年计划中道路设施建设不足,因为以政治为主要策动力,如今不得不考虑商业价值道路。

南洋获得一些基础设施并不会翻起浪花,正如当年月神岛铁路网反而促进公社军进攻速度。

亚人生理状况决定需要大量路桥工程,他们不是人均白银超凡者的少女天团。

魅魔骑扫帚九十度抬升就能翻阅崇山峻岭。

工科院施工风格遇山开山、遇水架桥重塑近海交通。新计划囊括301号项目,预计招收亚人劳工50万余,加上配套体系可创造百万级就业岗位,大概得以10年为单位预算。

但你别急。

安娜琪用意并非急迫建立全面交通体系,以日新月异科技树变化这期间说不定会能提高效率,慢慢来正好适应现状。

关键目的在于令南洋人人有工作,等同以工代赈,合作共赢。

若真求效率该让魔法少女出手,灵能水平跃升一步后魅魔种族基建能力不容小觑,芭卡曾以史诗级层次一根魔杖一天建一座永固要塞防线。

实力提升后先点基建魔法,不愧是你们,大家显然更信奉集体力量。

总之,镇海卫路桥公司轰轰烈烈开展工程项目。

智囊团认为:乌托邦公社与南洋诸邦国基建设施画风从此迥异,一个蒸汽朋克污染不可逆,一个与自然协同。

随着亚人大兴土木修建铁路,魅魔逐渐拆掉一部分轨道,仅保存大宗货物运输线。

因为实在用不上。

魅魔原本用火车当长途旅行中歇脚站点,但如今全族群灵能水平提高,时速120公里常态巡航8小时不在话下,轻松抵达乌托邦公社疆域每一片角落,目前蒸汽机车最多70公里时速列车太慢。

除非以后内燃机火车闪亮登场,否则如今魅魔仍钟爱独自冒险旅行,至多和伴侣拖家带口。

乌托邦公社得益于此将保持自然生态。

言归正传,翡翠宫苑智囊团真正关注的是交通对南洋市场塑造作用,民众感受到史无前例变化,从自己一家人餐桌开始。

斯图亚特行政院长依琳骄傲宣布“国民迎来一日三餐时代佐证生活富足。”

确实值得庆祝。

曾经一名平民一天至多吃两顿饭,而且饥一顿饱一顿,如今不单富裕到一日三餐还经常加肉,盘子能摆满餐桌。放以前一位国王办到这个得千古留名。

但如此丰功伟绩不归国王,而是一家看似平平无奇粮食公司。

南洋媒体高度关注并连篇报道《专访企业家莎伦:创新秘诀如何养成》《种子公司前世今生历史》

莎伦不放过机会的主动披露部分讯息:

《宏伟蓝图:蒲公英企业预计令水稻单位亩产再提升5倍,保准喂饱每一名平民大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