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节(2 / 2)

汇丰和怡和是有仇的,而且是长达百年的血海深仇。

这事情都得追究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香江还未开埠时。

俗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上世纪英吉利在华最有实力的两家洋行,是怡和和宝顺。

凯瑟克家族的创始人名叫威廉凯瑟克,四舅老爷名叫威廉渣甸,是怡和创始人兼大班。

怡和与宝顺两大洋行从加尔各答贩卖鸭片到华夏时,适逢加尔各答商行纷纷倒闭,怡和洋行运送鸭片的飞剪船将此消息带到粤省。

威廉渣甸本人在佯装若无其事的同时暗自部署,因此怡和损失有限,但他向宝顺封锁消息,致使宝顺洋行损失惨重,直至宝顺在1867年濒临倒闭而向怡和求援时,怡和依然见死未救。

双方从此结下恩怨,矛盾非常尖锐,甚至互不相容。

有你无我,有我无你。

双方竞争了几十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香江开埠,怡和创办怡和钱庄,向华夏富商放款,在沪上声名显赫。

而在汇丰银行的发起人中,参与者都是当时各国在香江拥有雄厚实力的洋行。但是,在这份名单中,人们没能见到怡和。

而在汇丰筹办之初,在临时委员会名单里,其实是给怡和保留了位置的。

怡和直截了当地予以了回绝。

因为怡和不愿意放弃,怡和钱庄利润优厚的国际汇兑和贷款业务。

申请银汇丰银行临时委员会第一次有正式记录的会议,是在1864年8月6日。

汇丰正式营业的时间是1865年3月3日。

取得政府的营业执照,则到了1866年8月14日。

尽管汇丰银行营业后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营业执照却迟至一年多才拿到手。

出现这样的拖延,交通条件的限制是一个原因。

最为重要的是,怡和从中作梗。

怡和使出了浑身解数,在香江、英吉利两地同时展开一系列阻挠活动,特别是针对汇丰经营汇兑权力的漫无限制。

但是,怡和的反对使汇丰银行获颁营业执照时间拖后,却并没能阻止其获得执照。

汇丰说服英吉利财政部,同意其根据专项汇理银行条例注册成立,在香江设立总部,并享有发钞和接受政府存款的权利。

而在怡和阻挠汇丰拿到执照的这段时间,宝顺洋行大班也没闲着,你堵我财路,我就玩你马子,砸出一大把钞票,泡了怡和大班留在香江的马子。

把马子泡了还不算完,宝顺洋行大班一掷千金,购买了一匹纯血马,把怡和连冠数年的赛马冠军,也给夺了过来。

作为男人最难堪的事情,莫过于马子和荣耀都被对方夺走。

从此以后,怡和与汇丰成为世仇,双方的职员相互看对方不顺眼,开启了相爱相杀的历史岁月,长达百年。

汇丰与怡和的血海深仇,也是汇丰之所以选择支持包爵士,给予雄厚资金支持收购“怡和之翼”——九龙仓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说沈弼巴不得早点将汇丰持有的和记黄埔给脱手,但在交易之前他有些事情要讲清楚,“唐先生,你应该听说过李嘉成吧?”

“李先生已经在收购和记了?。”

唐俊的心中咯噔了一下。

沈弼点了点头解释道:“目前汇丰持有的和记黄埔股权,与长实的李嘉成相差无几。如果你想收购和记黄埔的话,肯定会与他发生股权大战,因为李生也想收购和记黄埔。”

“这不是您作为买家所要考虑的问题,我想你只需要考虑卖出的价格。”

唐俊霸气异常,吐出一口雪茄烟道。

如果一个久经沙场的中年富豪说出这句话,沈弼都不会诧异。

但偏偏眼前这个年轻人只有二十一岁。

人和人就怕比。

他沈弼也被别人称作是人中龙凤了,但二十一岁时的他只是一名小小的游骑兵而已。

沈弼思考片刻,报了个价格道:“我们汇丰持有和记黄埔22.4%的股权,就以现在的价格6.39亿,每股7.1元,如何?”

“成交!”

唐俊连还价都没还价,立即一口答应下来。

其速度之快,让沈弼也好,吴广正也好,都吓了一大跳。

其语气之豪横,却让包爵士露出一丝欣赏的神色。

· ······求鲜花····· ·········

和汇丰大班沈弼谈妥之后,唐俊第二天一大早便去了汇丰总部,完成了交易,同时将之前向汇丰借的贷款全部偿还。

离开汇丰之后,唐俊拿出一份资料道:“阿忠,现在你就以我的名义,举牌和记黄埔,同时加入董事局。在未来的这段时间,你所要做的就是收购和记黄埔的部分股票,同时取得绝大部分大股东的支持,争取坐上董事局主席。”

“我明白了,老板!这份是我昨晚根据和记黄埔,所做的重组计划书,请您过目。”

詹培忠立即点了点头,并且交出了厚厚的一沓资料。

唐俊接过,翻阅了起来,时不时地还看了看詹培忠,嘴里暗暗称奇。

詹培忠这个人是奇才,他所表现出来商业天赋不仅仅是股票方面,更多的是商业运作方面。

在未来,佳宁集团倒闭之后,詹培忠休息了一段时间,便返回香江重操旧业。

在这段时间,詹培忠每天研究哪一只股份低于资产净值,后来灵机一触,发觉收购空壳公司是发财捷径。

于是,他再次开启了开挂人生。

在这一时期,他的得意之作是收购港澳发展。

港澳发展的前身是嘉年地产,嘉年在濠江拥有贺兰花园及七成的回力球场股权,回力球场拥有球场、赌场、餐厅等多项业务。

嘉年地产因为创始人彭国珍去世之后,陷入了困境,负债累累,形如空壳,正是收购的好时机。

.... ..... .......

当时詹培忠手头有几笔交易,手头很紧,便去找拥有嘉华9%股权的贺新。

而濠江的许多事,只要拉上贺新,就能搞定。

见到贺新。

詹培忠开门见山道:“你出一千一百万港币,就可占有嘉年七成股权,剩下的三成归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