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目前积累的两万六千八百点阅历值,能够将人族基础炼体术提升到第四层小成境界,让他成为六品中期的武者。
不过陈琦暂时不准备消耗阅历点提升自己的武道修为,因为一场泾河水府龙王宴,让他获得了巨大的好处。
且不说泾河龙王透漏的西游秘事,单说在水府中喝的灵酒,吃的灵果,以及吸收的月华等等。
便足以让他体内积累的能量,将武道修为突破六品。
并且还有很大的剩余。
这还不算离开泾河水府时,敖青赠送的一壶灵酒。
陈琦估摸着,等他将体内积攒的能量炼化,武道足以突破六品。
若是再算上那壶灵酒,估计武道五品都没问题。
嗯,五品肯定是没问题,四品的话,就有些悬了。
好在如此收获,陈琦也心满意足了。
只不过拿人手短,吃人嘴短。
陈琦从泾河水府那里得到这么多的好处,也算是欠下了敖青的一些人情。
他虽然不知道敖青为何对他如此看重,却也知道这种人情债是最难偿还的。
各种因果牵连,也只能等以后再说了。
陈琦并没有在泾河水府中待太长时间,第二天一早便辞别了泾河龙王返回了长安城。
再然后,和泾河龙王谈笑风生的儒道大儒消失不见,一个低调且小透明的翰林院校书郎上线。
......
七月的长安城,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或许发生了,只不过跟陈琦这样的小吏没有关系。
尤其是陈光蕊离开长安城前往洪州小蝉界赴任后,陈琦和曾经的同窗好友们更是没有了联系。
尤其是泾河龙王离开之后,陈琦在长安城中认识的人就更少了。
每日里往返于宅院和翰林院之间,读着历代儒道大家和文坛宗师们撰写的儒家经典和圣人言论注解,心情略微有些不美妙。
他喵的,这都是什么儒道大家和文坛宗师,还立书作传给圣人精义做注解。
这不是在恶心人嘛。
读的陈琦差点脑淤血。
不是陈琦故意挑刺,而是这些儒道大家和文坛宗师们的思想理论完全是毁人三观。
比如说:当朝有个儒道大家名为姚崇,也是历史上最为赫赫有名的唐朝四大名相之一。
虽然不知道本该唐玄宗李隆基时代的姚崇,为何在这贞观年间就已经成了儒道大家。
不过这都是小问题,想想本该小萝卜头的高阳公主谁的,就不难理解西游世界的时间线有多么不靠谱了。
咱就说这姚崇,这人可真的是了不得,被誉为唐朝四大名相之一。
其名声在后世足以和房玄龄,杜如晦相提并论。
据说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在这位大才的辅佐下才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元盛世”,让唐朝国力的达到鼎盛!
这姚崇出身于嶲(xi)州姚家,被誉为嶲州四骏之一,其才名之盛,即使陈琦在长安也有所耳闻,被誉为当今的儒道大家。
儒道大家嘛,肯定是要立书作传的,并且还得有代表作广为流传。
毕竟你如果连个代表作都没有,能撑得起儒道大家的名头?
姚崇的代表作名为《十事要说》!
何为《十事要说》?
名如其意,也就是他想要对大唐朝廷说的十件事,此书也充分阐述了他的个人理念和思想。
这十件事包括:“为政先仁义”、“不求边功”、“宦官不预公事”、“国亲不任台省官”、“行法治”、“租庸赋税之外杜塞贡献”、“寺庙宫殿止绝建造”、“礼接大臣”等。
这《十事要说》听着是不是很不错?
但是,你若真的了解了其内想要阐述的思想,就知道如何毁人三观了。
比如说,第一事为政先仁义,听着是劝说君王执政时要以仁义为主。
然而,事实上,他的意思是,君王要对朝廷官员们仁义仁慈,所以那些严峻的刑罚都要废除,尤其是针对文武百官和世家名士的。
他喵的,这一开口,就把大怂朝的“刑不上大夫”理念整了出来。
也就是说,君王要对官员们仁慈,如果官员们犯了错,有了罪,也不能用刑罚来惩罚。
无论错误有多么眼中,罪名有多大,最多也就是罢了他们的官职,让他们不再当官就行了。
当陈琦读到这里时,彻底惊呆了。
好家伙,真的是一个好家伙。
真要按照他的理念来,大唐朝的官员们都要笑歪了嘴,把他当祖宗供起来。
然后咱再看看《十事要说》中的第二事:不求边功!
这个也很好理解,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对外息兵休战,不求战功”的意思!
咱且不说这“不求边功”对不对,单说咱们未来姚大丞相对“不求边功”理念和执行策略,便彻底吓傻了陈琦。
因为按照姚大丞相的理念,那就是我辈儒家名士,当为天地立心,在为生命立命,在为万事开太平了!
这话是不是很燃很热血?
然后姚大丞相话题一转,便解释了如何才能为万事开太平呢?
好说,只要不打仗,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那么如何才能不打仗呢?
想要做到这点很简单,那就是“不求边功”。
什么是不求边功呢?
姚大丞相的解释是,大唐对外不打仗就能做到不求边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