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节(1 / 2)

就像前世某本大唐小说中的某个邪王,佛魔合一创出一套高深武学不死印法。

听上去牛逼轰轰,但是他的下场呢?

自己成了神经病不说,最后还不是佛之理念占据上风,削发为僧,遁入了空门,成了和尚。

这种情况,你跟我说他佛魔合一了?

不是开玩笑是什么。

陈琦有自知之明,所以从没想过佛道儒合一什么的。

他也没那本事。

他所要做的就是,以儒道为根基,等自己对儒道领悟达到一定的层次后,再反过来品读佛道魔等经书典籍。

说白了,就是为了防止自己的心灵被其他道统的理念影响,防止自己变成某邪王一样的疯子。

道家的道经道典读多了,容易清心寡欲,厌世厌红尘。

佛门的佛经读多了,更是容易想不开,遁入空门。

魔道的魔经读多了,那就更可怕了,说不得就会变成疯子杀人狂魔,走上极端。

至于神道的祭文?

那就更读不得了。

因为神道祭文读多了,搞不好就会莫名其妙的成为了某个神灵的信徒,连自我都没了。

相较而言,儒道和武道要好一些。

只不过武道之法流传甚广,却并没有形成道统,也没有武道经文经典籍等等。

所以陈琦选来选取,也只能选择从儒道入手,用儒道铸就自己的大道根基了。

虽说这儒家“经典”读多了,人也会变傻,变成脑残,三观扭曲。

不过陈琦穿越而来,早就有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儒家“经典”对他的影响,还在可承受范围内。

不能说一点没有,但至少不会被轻易的影响到。

这也是陈琦明知道阅读佛经道藏能收获更多,却始终逮着儒道这一只羊撸羊毛,不敢轻易通读佛道经典的原因。

这一点,在他通读完佛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就更加坚定了。

因为他完全不敢保证,自己会不会在通读完一百本佛经后,直接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去当和尚。

也不敢保证自己通读完一百本道经后,会不会厌世厌红尘,遁入深山潜心修道。

就像前世说的“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一样。

非不能读,而是心灵境界不足的话,很容易受到佛经道经的影响0 ......

相较于佛经道经,还是儒家经典好啊。

虽然奇葩言论多了点,脑残经典也有不少,读完后会让陈琦血压升高,想把“著作者”从坟头里拖出来再弄死一遍。

但起码这些“经典”还在“人”的范畴。

不会让人丢失掉人性,也不会让人斩断七情六欲,遁入深山空门,斩断红尘等等。

所以陈琦打定主意,在自己的心灵境界没有达到一定层次前,肯定是不能舍弃儒道经典,跑去读佛经道经的。

毕竟世界这么美好,鬼才想看破红尘,去当和尚和道士呢。

陈琦心中悠悠然,品读着手中这卷《刘皇叔说》,心中不由摇头。

这本《刘皇叔说》,乃是前朝一个名士所著,名为刘彰。

刘皇叔是谁?

这个不说大家也能猜的出来,也就是东汉末年,蜀国的开创者,刘备。

《刘皇叔说》也就是一本专门讲述和解读刘备平生传记的书籍。

只不过是从儒家的角度上解读刘备的。

通过刘备的善待百姓,三顾茅庐,帮助陶谦抵御曹操等事迹,宣传儒家“仁义”、“知礼”、“王道”等理念。

这样的著书手法,可比单纯的注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有意思多了,也更能获得底层百姓和其他人认同。

唯一不好的就是,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吹捧刘备,贬低曹操、吕布、袁绍、董卓等人。

如此,即便受到儒林士子读书人的追捧,却也难免缺失了公允,让书籍落入了下成。

这恐怕也是著书者终其一生也只是名士,而不能领悟浩然正气,成为大儒的原因。

儒道修身,注重道德。

你吹捧刘备并没有错,宣传儒家仁义王道也没问题。

但是你在吹捧刘备的时候,贬低曹操等人就有些不对了。

不是不能贬低,而是你要评论的有理有据,不能因为贬低而贬低。

“我就呵呵了,你连最基础的公正都做不到,自身道德就有问题。又如何能领悟出正直的浩然正气呢?”

陈琦摇头,将手中的《刘皇叔说》丢到一旁,有些无奈的揉了揉额头。

儒家的“经典”,除了圣贤典籍,以及对圣贤典籍的注解书籍外,或多或少都有这个问题。

很多书籍,陈琦只是看到开头,就能想到结尾,一点阅读欲望都没有。

只恨那最强阅读系统,一点都不智能。

任你早就将书籍内容倒背如流,但只要没有亲自翻看一遍,并且还得从头到尾的翻看一遍。

那就不算数,阅读进度值不能达到百分之百。

这就苦了陈琦,只能强忍着心中怨念和无语,将这《刘皇叔说》从头到尾的阅读一遍。

读这种书籍,对他完全就是一场折磨好不好!

阅读效率能快了才怪。

陈琦稍微小憩一会,然后将《刘皇叔说》捡起来,准备继续阅读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