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节(1 / 2)

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

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陈琦觉得,他如果能将屈原《天问》一百七十三个问题全部解答出来,那么他的儒道立言之《格物学》也就能有一个主体框架了。

当然,也仅是一个框架。

毕竟想要真正完善《格物学》,仅是回答屈原的问题还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回答洪荒众人之疑惑。

如果非要换个名字,陈琦觉得,他的《格物学》也可被称作《自然科学和洪荒仙道神学》。

嗯,说白了就是科学和神学的结合。

然而,即便如此,陈琦依旧为屈原之《天问》而震撼。

尤其是在他通读完《天问》,亲身感受到屈原对天地苍茫,宇宙洪荒的探索精神后。

更是为屈原而震撼。

尤其是《天问》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即便是陈琦都没能想到。

比如说:《天问》的开篇之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这个问题就把陈琦彻底的难住了。

他想要回答说是鸿钧道祖讲道洪荒,紫霄宫中三千客。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吧?

在鸿钧证道成圣之前,洪荒世界又是怎么一个情况呢?

最重要的是,你说盘古,我说盘古,大家都在说盘古。

那么“盘古”之名,又是从谁那里流传出来的呢?

为何大家都会觉得,是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出了洪荒世界呢?

一介真仙便可开辟出小型洞天福地,一个天仙更是能开辟出一个小千世界。

大罗彼岸强者和洪荒圣人更能一念开辟鸿蒙大千。

盘古开天辟地身死演化洪荒万物万灵,这事情怎么看怎么都不是很靠谱的样子。

并且,盘古若是真的死了,又是谁在洪荒世界始终传唱着盘古的名字呢?

大罗彼岸强者,尚且能凭借道痕和其他人的传唱而历劫归来。

盘古呢?

陈琦不知道,只觉得这一问题不想不知道,一想真的吓一跳。

让人有种细思极恐的感觉。

所以,天问中的第一问:“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

这个问题陈琦就回答不上来。

天问第二问:“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也就是在洪荒世界之前,这个天地又是怎样一种形态,从什么地方诞生的呢?

陈琦很想回答说是混沌。

混沌生万物,混沌演化大千。

只不过话到嘴边,他便停住了,没能说出来。

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混沌,也不知道混沌究竟存不存在。

更不知道混沌是不是前世小说中那样,混沌生万物,其内三千混沌神魔,盘古为尊等等。

真要这么说了,那洪荒世界外的天外天又是何解?

如果说天外世界是死亡混沌神魔所化,那么当初盘古开天辟地时,为何不将这些混沌神魔尸体化作洪荒养料呢?

如果不是?

那就更简单了,既然洪荒之外尚有天外天这一更广阔的天地。

那么当初的三千混沌神魔为何非要和盘古死磕,而不是远遁混沌,寻找其他世界呢?

所以,毫无疑问,天问的第二问,陈琦照样解答不出来。

然后就是天问的第三问,第四问等等。

陈琦有些悲哀的发现,这些问题他都回答不出来。

因为这些问题根本就不能用套用前世的世界观来回答,而四万八千本儒道经典中,更是提都没提过这些事情。

“如今想想,自己也不过是一井底之蛙罢了。”

陈琦想到这里,不由苦笑。

觉得自己当真是井底之蛙,不知道天高和地后。

连这方世界都不了解,就妄想开辟出解析洪荒诸天之《格物学》。

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

陈琦心中自嘲,却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打算,也没想过更改自己的儒道立言。

毕竟有困难才对,如果真的那么简单容易做成了,其他圣贤早就去做了,又哪能轮得到他陈琦。

正因为困难重重,陈琦才要更加的努力。

因为付出和收获永远都是成正比的,他若能立言成功,别说是“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治国平天下”了。

仅是一个《格物学》,便足以让他开辟一道,称尊道祖,窥探大罗彼岸之道果了0 ......

陈琦想到这里,不由深吸一口气,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念头。

他要积累更多的道理,他要著书立言,开辟出格物之道来。

似乎感受到了陈琦的信念,属性面板中《天问》的阅读进度,缓缓增长到了百分之百。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