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权利、地位、女人、荣誉……对于男人而言最有诱惑力的事物现在都摆在了他面前,几乎任他予取予求。
然而这位前途无量的年轻法师想要的却并不是这些。
在战争中见识到了太多困难的年轻人仍旧在追寻着自己想要的那个答案,怎样才能让人们获得幸福摆脱苦难。
这个问题他当然问过他那位近乎无所不知的老师,希望能够从他那里获得帮助和解答。
但他的老师给他的答案仍旧和战争开始之前的回答一样,这需要他自己去找寻答案。
原本如果只是这样,那对于乔治·布莱克而言也没有什么,毕竟确实这种问题是不好回答的, 想要知道答案只能自己去一点一点的寻求答案。
别人给出的回答始终只是别人的看法和答案, 他自己的答案只有他自己去追寻才能够真正找到答案。
只是在之后由四大主要战胜国组织的一场战后峰会上,陈墨的一番演讲却让他几乎和自己的老师闹翻了。
因为在那场可以说是制定战后世界规则的会议上,陈墨公开对所有参会国家的领导人说道:“人们想要的并不是自由与民主,他们要的是秩序、规则和保护。
很多国家并不具备建设自由和民主的基础和前提,他们既没有足够的经济水平,也没有足够的教育水平,他们甚至不能理解自由和民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因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又如何奢谈理解自由和民主?
自由和民主不是你往这些国家扔几颗炸弹,推翻几个独裁者,就可以轻飘飘的一句话建立起自由和民主的。
他们需要的首先是填饱他们的肚子,只有在填饱了他们的肚子之后,你才能够往他们贫瘠的脑子里塞进去你希望塞进去的所谓自由和民主。
你连他们的肚子都没有填饱,现在打算直接取下他们脖子上的镣铐,然后告诉他们自由了,接着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建设自由和民主?
世界上没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了!统治这个世界的始终是强权和武力!强权即是真理!强者制定规则保护弱者,弱者服从强者制定的规则!这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对于弱小的国家,他们需要的不是所谓的自由和民主,而是给他们制定规则、提供保护!真的为他们好的话,只要强国少剥削他们一点就可以了!”
陈墨的演讲可谓是直接戳破了这个世界国际规则的真相, 因此他的演讲也在国际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另一个***独裁者,二战不过是一个独裁者击败了另一个独裁者的战争,在没有彻底根除所有的独裁者之前, 这场战争都不能算是胜利了。
因此在欧洲各国,很多听完了陈墨演讲的人都纷纷进行游行示威,想要鼓动自己的政府趁着二战胜利的便利,将埃及这个邪恶的国家也一并铲除。
战后的世界应当是自由和民主的世界,人们不应该再活在独裁者的统治之下!
事实上不仅是欧洲那些贵物们在这样想,在埃及国内也很有一批人是在这么想的。
而他们当中最这么想的人便是乔治·布莱克,陈墨唯一公开承认的学生。
他因为身份的原因,几乎成为了这些反对陈墨独裁统治的人们的领袖,在他们的裹挟下开始进行一系列反对陈墨统治的政治活动。
然而陈墨既然敢发表这样的演讲,他就根本不担心这番话说出去会带来的后果。
欧洲各国根本没有和陈墨再打一仗的胆子和能力,他们国内的经济也同样支撑不起再来一次战争的消耗。
而且在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看来,陈墨的演讲并没有什么问题,反而说透了世界秩序的本质。
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没有办法去维护一个国家的和平的。
连和平都没有,又如何奢谈自由与民主呢?
尽管战争之后世界上许多原本的殖民地国家都开始了各自的独立进程,在战后召开的一系列峰会上各国也纷纷表示会支持殖民地独立,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不过是名义上的。
真正能够决定国际事务的并不是选票和演讲,而是国家真正强大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但这却显然不可能为乔治·布莱克所接受,于是在其他反对陈墨独裁的反对派的鼓动之下,乔治·布莱克选择了向他的老师举起反抗的旗帜。
===第十八章 被流放的乔治·布莱克===
向着老师举起叛逆旗帜的乔治·布莱克并没有掀起什么水花就被镇压了,甚至不是陈墨亲自出手,仅仅只是艾达·王和她掌管的情报机构就将乔治·布莱克和其他反对分子抓的抓、杀的杀,很快就将事端控制在了最小影响范围内。
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之外的是,在收到了艾达·王呈交的关于这次叛乱事件的报告之后,陈墨并没有表现得如同一个独裁者一样愤怒,更没有对反对者进行残酷的镇压和处置。
事实上除了在艾达·王派人抓捕这些反对派的过程中, 有人因为激烈反抗而被杀之外,并没有其他人因此而丢掉性命。
他只是在笑了笑之后便下令释放了除乔治·布莱克之外的所有人,只是将他们驱逐出境,而没有做任何进一步的处置。
至于乔治·布莱克,陈墨则只是在软禁了他一段时间之后,便将这名学生送去了英国, 给了他一个使馆武官的身份, 还安排他进入剑桥大学就读, 所就读的专业是俄语。
陈墨的这种安排让所有人都有些看不懂,但这种类似于流放的处置也让人们猜测陈墨可能是爱惜自己的这名学生的天赋,并不想要过于严厉的处置他。
因此在很多人的眼里,乔治·布莱克并没有失势,即便他被赶到了欧洲,也依旧有很多人依然巴结和笼络他。
甚至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下的乔治·布莱克比之前显得更有价值,因为之前他是埃及国王的学生,是炽手可热的大人物,但现在他处于低谷阶段,这個时候的他远比之前更好接触和招募。
在这样的情况下,乔治·布莱克身边很是聚集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
乔治·布莱克自己对这样的情况当然有所察觉。
即便没有在法术学院残酷竞争的锻炼,在战争中的经历也让他得到了充分的历练,学会了很多东西。
而这些东西所带来的经验积累, 也让乔治·布莱克对人对事的应对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早已被他看穿, 并没有达成他们的目的。
只是在这些人身上取得的成就感, 并不能冲淡乔治·布莱克内心的郁闷,反而加剧了他的失落。
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似乎就真的是像自己老师说的那样,并没有人去追求公理和正义,人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奔波,而没人希望世界变得更美好。
就连他的老师,他一直所尊敬和敬重的人,似乎也是一样。
即便陈墨确实为埃及带来了繁荣和强盛,他也一直在为着自己的利益谋划,强大起来的埃及也只是他手中的工具。
而陈墨在国际峰会上的演讲更是坐实了他的想法和判断,他的老师依旧是一个为了一己私利的独裁者,而非他所希望的能够为这个世界带来不一样的希望的拯救者。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想法,他才会和反对派一起举起叛逆的旗帜,希望能够让自己的老师能够醒悟。
是的,乔治·布莱克自己从来不认为他们的叛乱能够对自己的老师带来什么影响,更不觉得自己真的能够成功推翻自己的老师。
他清楚的知道,哪怕他把自己的第二分团全都拉来,面对这些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战斗法师和护卫部队在自己的老师面前,也不会比才刚学会走路的婴儿强大多少。
他只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手段刺激自己的老师,让他能够明白独裁是一种逆时代潮流的举动,这样做并不会给民众带来幸福, 只会让他众叛亲离。
为此, 乔治·布莱克甚至已经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 和他一起起事的其他人也一样做好了为了理想和自由而献身的准备。
然而陈墨的处置却让他实在是看不懂,他的老师就好像根本不在意这些事情一样,轻而易举的就放掉了所有的反对者,更没有追究他这个首恶的责任,反而把他送来了英国,让他上学读书。
他并不在意自身被陈墨如何处置,他更希望的是自己的老师能够幡然醒悟,放弃做一个独裁者。
但显然他的希望落空了,这让他深感失落,整个人也变得越发的沉默寡言。
在剑桥的日子乔治·布莱克并不缺少社交,无论是英国的本土贵族,还是来自其他国家的权贵都很乐于结交这位掀起了叛逆还被陈墨轻飘飘处理的学生。
毕竟抛开了乔治·布莱克是陈墨的学生这一点,他也依旧是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著名法师之一,更是唯一一个有组建法师团经验和能力的人,各国政府为了自己国家的法师团,可谓是不遗余力的在拉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