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节(2 / 2)

至于亚雷斯塔,看亚雷斯塔面对艾华斯的询问,这副沉默的样子,就能够知道事情的发展也超出了这位的预想。

要知道,某种意义上,魔禁原著前中期所谓的“剧情”,很大一定程度上都是亚雷斯塔亲自推动的。

………………………

………………………

与此同时,隐世。

说起魔禁隐世的概念,那无疑是一个无限的空间。

因为这里,容纳的诸多的魔神。

关于隐世的魔神们为什么要自我封闭,其实原因很简单。

还是那个原因,对于魔禁世界来说,魔神实在过于的强大。

打个比方,可视直径上千亿光年的宇宙在人类看来是无穷高远,有着太多凡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到达的终年苦寒之地呵无数的奥秘。但是在完全的魔神的眼中看来,这一整个宇宙次元真的不比面团坚韧多少,揉圆搓扁还不是任着魔神的性子来?

于是,后来,魔神们为了防止自己的力量毁坏世界,才选择了居住隐世。

同样,居住在隐世,并不意味着诸魔神就完全不关注代表现实的相位了。

虽然,对于魔神们来说,现实中的相位宇宙发生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事情,都是不值得关注的。

但问题是,总有那么些许的例外。

像是上条当麻,那无疑就是例外之一。

“……哦呀,看来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呢。”

此刻,对于现实相位所发生的异变,隐世中最先对此发表看法的是一名穿着白色短摆旗袍头上戴着帽子,额头贴着符咒,脸上没有血色的少女。

少女的正体不是其他,正是达到神之领域的魔神之一,中国神话中厌弃尘世而自尽升华的尸解仙。

不过,说是尸解仙,其实魔神娘娘早已经完成了道教世界观的一切奇迹。

顾名思义,娘娘可以用出所有人类历史中道教神话,上到天尊,下到仙人的能力,甚至哪怕是诸如封神演义与近代洪荒流等虚拟作品里面的截教与阐教的法宝与仙术,娘娘都会,甚至娘娘都可以手搓无数个洪荒流里面吹上天可以让人成圣的鸿蒙紫气。

不过即使如此,娘娘也不过是魔禁世界隐世中的魔神众之一。

这不,此刻,很快就有人接起了娘娘的话题。

“……仲裁者那边出事了?”

此时,第二个开口的魔神是一个老人。

顺便,从外表来看,老人仿佛一具日式木乃伊,身穿紫色法衣的僧侣。

但事实上,老人的真身正是源自佛教的“魔神”,而且是发祥自印度,经由中国、韩国传入,并产生诸多变迁的日本独有佛教。

即神佛,不知都有没有人听过。

传说中,即身佛确实是特异的成佛的方法。

具体来说,好像是先挖开泥土筑起一个狭窄的地下室,然后怀有这个意念的高僧自己钻入其中。之后,除了留有流通空气的通道外,进出口都将被完全堵死。而里面的高僧则一边摇着小小的铃铛一边朗诵着经文,就这样一直坐禅到死亡的那一瞬间。程序的话,也就只有这些了。

实际上,作为将人变成木乃伊的方法,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为了考验被逼迫到这一步还不产生动摇的信仰……才是所谓的即身佛。

在他干化的时候,从尸体里面渗出来的东西就会流入到周围的泥土中,因此就与泥土产生了联系。

…………………………

……………………

第三百一十八章 座之主沙条爱歌

说来,某弑神者世界似乎也有一个即身佛来着。

不过,无论从哪里看,魔神僧正与那个世界的即身佛都不是一种事物。

单纯从强度来说,魔禁的即身佛僧正,与弑神者世界的即身佛之间差距大概就是宇宙与一滴海水的差距吧。

唯一相同的是,哪怕强如魔神僧正,放在无数世界都可以吊打佛祖了,但放在佛的角度也依旧是不得正果,因为,老人心有执念放不下。

那么,什么是佛呢?

理论上,‘佛’这个字眼最初的起源,在现实世界到目前为止,还仍旧是一个未接的悬案。

在我国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展示还未发现其最初的文字形态。而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佛’字的形态,是篆文中‘人’与‘弗’的组合,与现代文字的差别并不是很明显。

人与弗构成的所谓佛。人从理解上似乎应该被认为,是我们人类本身的这种存在,而‘弗’从字面上来叫表示否定和无为,而当两者相互的组合起来之后,佛这个字眼表达的意思,也就有了两种解释。

其一,佛,就是“不是人”的意思;既然它仍然从人字旁,那么,佛的意思,进一步说,就是,它“不是人又是人”,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这种理解中的佛似乎无形暗示着,人是‘佛’存在的基础,只有人身才能够成为佛陀。

其二,佛,就是‘无为之人’的意思。所谓‘无为’,是中土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了无为二字。而佛所谓的无为之人,既指的是非通俗的常人,也就是所谓佛门修行中,戒除了世俗杂念、明心见性、普度众生、觉醒圆满的人。

单纯的从现实世界的历史角度来讲,佛教并非纯粹的中土原生教派,它最早起源于三千多年前,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由当时传说中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所创建,在东汉明帝时期经由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所以从现实世界的宗教发展来看,最纯粹的‘佛’的意义应该是在,佛教最初起源时的印度而非中土。毕竟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三大教派之一,为了方便传教和扩张教派的势力,在中土的历史上佛教曾经多次,借由调整教义而应和信徒的内心需求。

所以在面对着佛教的教义主张时,你常常需要搞清楚你面前的佛,究竟是属于佛教中的哪个宗派中的那个分支,毕竟在各家对于各种佛教经典,各种不同视角的解读方式下,即使相同的一句话,也能够掰扯出许多似是而非的道理,这点上可谓学足的儒家的功利需求主义。

像是之前提过的即身佛,那无疑就是被本土化曲解化的产物。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