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节(1 / 2)

善时在心中想,从荀武这数年来的表现中看,此人虽然天资聪颖、目光如炬,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同时又秉公执法、尽职尽责,行事跳脱却又沉稳无比,但也终究并非完美无缺,依旧有自己的缺陷!

而这个缺陷别人尚且没有发现,可他在看了太子的一些资料后就立马察觉到——荀武是一个喜欢听别人故事,喜欢挖掘故事结局的人!

这正是荀武的弱点!

呵呵呵...小弥勒善时依旧笑着,但究竟在笑什么,却谁也不知道了。

另一边,荀武则有些后怕。

他刚刚差点儿忘了最开始的目标,要不是荀武早早起了戒心,说不定真会光听善时的故事,忘记去观察了。

只是那塔里并没有异样,又为何会这样,难道是那善时真是个喜欢讲故事的和尚?

亦或者...他的目的不是隐藏消息,而是在确认我的情况?

荀武顿时打起十二分注意,彻底认真起来。

悬赏再开!

@@@@今天跟群友讨论特利迦玩具的时候,一个群友忽然说“要不要开悬赏,我刚充了不少钱”,我顿时就眼睛一亮。

之前两个月虽然还没还完,但就如当时悬赏时几个读者朋友猜的一样,差不多能在元旦前还完,目前的话,下个月再多写四万字就还完了,我合计着好像也差不多了,压力不大,就准备继续作个大的

悬赏规则的话,跟之前一样

两百刀片,一章

两百月票,一章

两万打赏,一章

持续到下个月一号

@@@@

请在10-30分后重新进入阅读,如果还是没有正常内容,请点击右上角的问题反馈,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第257章 菩提树

荀武和这个世界的人的思维方式,是绝然不同的。

作为一个受过标准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他每年都会遇到那种“审视自己错误”的课后讨论,当然,偶尔还会遇到诸如“错题小组”“谈谈你的缺点”之类的活动。

荀武本身对这种活动、会议、小组不感兴趣,即便发现了一些自己的问题,也最多只是有个了解,几乎不会去改。

不仅仅是他,他的那些同学,有些都很清楚自己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毛病,但就是不改,既不想改,也改不来。

就像作者知道该减肥了,也还是不愿意动弹一样。

但不想和不能是两码事。

绝大多数的现代人,如果真的能下定决心,专门自我剖析,是有能力找得出、改得了自己身上毛病的。

然后荀武就稍微想了一下。

改吗?

那肯定不改了——

不想搞事儿,不想研究江湖秘密,不想解决各种谜题,那还干啥啊?

何况,真要说,这也算不上是什么毛病,只是爱好一样。

爱好这种东西,有优点也有缺点,就像锻炼一样,适当锻炼身体健康,过渡锻炼说不定会危害健康。

既然知道了自己有可能会因为太在乎故事而忘掉正经工作,那就给自己分个量级好了。

就跟玩游戏一样,重要的、必须要准点完成是主线,不重要的可以日后再研究的是支线或者外传,这样在心理暗示上,也就没问题了。

虽然没有变的更强,但想法更进一步之后,荀武认真起来,绝不会再像刚刚那样随随便便放松着调查了。

荀武绕到了后院,靠近了那棵巨大的菩提树。

既然舍利塔已经看了,那也该看看这座寺庙最吸引人眼球的东西了。

荀武走近菩提树,在菩提树的附近,正有几个扫地僧慢慢地扫着树叶,荀武本着庙里扫地、看管经书的和尚都不能惹的原则,先稍微观察了几眼。

嗯,还好,满身破绽,最多也就二流。

总归没有隐藏在普通弟子里的绝世高手。

荀武又看了几眼树,没看出什么东西出来。

“荀施主。”见荀武过来,一个扫地僧立马跟荀武打了声招呼。

菩提寺的树边,落叶并不多,顒在这里的扫地僧人,自然也不会多。

荀武的眼瞳稍微竖了一下,尝试着念动《大橘观》的口诀,这极为适合荀武的武功立刻在荀武身体内高速地运行了一周天,而荀武也得以获得了更加高妙的视界。

这扫地僧虽然看上去没有其他武僧那么健壮,但下盘极稳,料想武功也不会差太多。

附近的叶子不多,而这几个弟子在这里扫落叶的,也并不是将落叶给扫开,而是一直地巡回扫着地上的叶子。

而之所以不停地扫着这些叶子,也并不是无聊,他们握着扫帚的手抓的很稳,姿势也很标准,每一下扫动,手腕、腰部、腿部都会发力,行成一个内气的循环。

所以说,并不是单纯地在扫叶子,而是在一边扫叶子,一边练武。

练棍的?

荀武只花了一瞬就理清了这些东西,跟扫地的僧人聊了聊之后,问:“这位师傅可否讲讲这菩提树之事?”

“我之前在前院、后院,包括走近这树,都能听到一阵梵音,不知又有何效用?”

那扫地僧听到荀武的问题,顿时忍不住笑意,眉飞色舞了起来。

荀武则非常平静。

既然已经认准了,那荀武当然不会因为听故事就走神,相反,认真后的荀武在想,既然刚刚那个笑脸和尚有可能在试探自己,那不如就将计就计,继续这样表现下去。

“施主有所不知。”扫地僧一听要吹自己家神树了,顿时就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荀武看他这样,就是一副标准的销售员笑脸,菩提树的故事娓娓道来,似乎没少练习背诵,估摸着被要求见到外宾、香客,若是有人问就这么回答吧。

数百年前,菩提寺的祖师生活在一个还算和平的时代,因为接触了佛门理念,对其中一些东西颇为赞同,却又觉得当时的佛门不符合自己的理念,于是就在天下游走,希望能感悟出什么东西。

就在这一日,他惊讶地在这座菩提山上,见到了一棵壮丽无比,顶天而立的巨木,他心中震撼,坐到树下沉思,感悟了七七四十九天,一朝顿悟,涅槃复苏,衰老、干枯的身体崩坏变成了如同幼儿一般粉嫩的皮肤。而当时他所感悟的那些东西,汇集成一本佛经,就成了现如今佛门八部奇经之一的《涅槃经》,为菩提寺永远的传承宝书。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