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总是躲着,对月似愁依旧是个问题。
她之前会藏在菩提寺,那是因为跟着太子,未来钱途光明,现如今自己一个人东躲西藏,便不是很乐意了。
作为月家的末裔,她可得活出个“人样”。
凑巧,她曾经在办事儿的时候,路过过藏锋岛,与这钟秀也算老相识,有了钟秀帮忙,她才终于算是躲过了白玉盘的追杀。
而且,为了让月似愁帮忙,钟秀甚至拿出了月似愁完全没法拒绝的价钱——【名剑】!
剑盟十二神剑,【无相剑色即空】!
此剑为剑盟十二神剑之一,剑身透明,拔剑无声,直到插入人体之后才会呈现剑伤,乃是十二神剑中专司暗杀的宝剑!
而正因为它是透明的,所以即便被钟秀弄出来给她,普通弟子也根本注意不到。
这把剑给了月似愁,当真是如虎添翼。毕竟,月似愁本人虽然可以用《烟涛云霞明灭神功》隐藏身形,可在拔剑的时候,还是会暴露,现在有了这把剑,可以轻易致人死地,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完美无缺。
“我叫你弄的东西,你都弄到了吗?”
“放心,妾身行走江湖,凭借的就是信义。”月似愁应。
“啧——”钟秀冷笑一声。
信义这种东西,月似愁身上有吗?
有——专门用来卖的。
比方说现在,他就敢断定,月似愁必然在琢磨着办完事立刻带剑跑人,根本没有跟他一同行事的心。
不过...
也无妨。
他本来就不想要那些破剑,既然能拿来驱使月似愁办事,那就够了。
而月似愁,也果然如他想的一样,正在琢磨着怎么办。
本来她其实不是很想专心帮钟秀干活的,但现在她估计,那个荀武再过半个多月恐怕要来藏锋岛了,她自然不能再在这里混下去。
一个白玉盘,就够她头疼的了,若是再在荀武眼皮子底下晃荡,恐怕就完了。
唉——
这天下到底何处是家?
要不...干脆离开中原,去瀛洲吧?
她当四大名捕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江湖恶徒为了躲避仇家离开中原的事儿,只是她心中一直念想着在中原建立一个世家,就没第一时间离开。
再这样下去,她就没机会离开了。
既然这样,就只能投奔魔教了,当个天星,也不错。
又两日。
月似愁帮钟秀在他不方便离开的时候,弄到了钟秀想要的东西。
而包怀英也在此时,终于回到了京城。
他一刻不停,完全没有想着要休息,当即就要进京面圣。
而恰巧——不,准确地说,圣武帝之所以没有立刻殿试,就是在等包怀英。
临近上朝,圣武帝还在书房,但并没有处理公务,而是在看一封信,一封看了一遍又一遍的信——太子临死之前的信。
“唉...”
“永儿,你若还活着,该多好。”
“唉...”
在他的桌前,静静地铺着一张纸,纸上的内容很是简单。
罪己诏。
第380章 殿试 4k
殿试召开。
当然,说是召开,实际上只是简单地展示展示、问询问询,毕竟这次武举都是实打实打出来的,还有左燕寒亲自监考,自然不可能有滥竽充数的人。
不过,与九十多年前的那次武举不一样,那时候的盛晋皇帝可没有宗师级的境界,圣武帝见了一甲、二甲,自然放开了心让众考生询问武学上的疑难问题,这顿时就激起了武进士们的兴趣,一个一个出来依次询问武学上的问题。
要知道,虽然在场的,基本上都有显赫的家室,或者是强大的师门,不然也没有办法在年纪轻轻的时候练出现在这个水平,但即便是大门大派,也不一定会有宗师级的高手,甚至于,真要说,目前江湖上的“十大门派”能找出仨宗师就不错了。
张不默本身天资过人,而且有老剑师教导,其实不是很想问问题,犹豫了片刻,替荀武问了一个问题——最近这段时间,荀武在学习《分合刀法》中的偃旗息鼓,却怎么也没有头绪,张不默不知道圣武帝有没有学过这门刀法,但还是帮荀武问了一下。
“哦?哈哈哈——”圣武帝又乐了起来“这个问题之后我再告诉荀武,还有别的问题吗?”
他摇了摇头。
“不卑不亢、不骄不躁、正直仗义,不愧是我盛晋武状元,哈哈哈哈——”圣武帝非常满意。
不说别的,张不默当武状元,这次武举的宣传效果,算是满了。
紧接着,自然就是另外两位【一甲】的问题了。
其中【榜眼】是天涯剑派的弟子,问了有关剑上的事儿,而那为【探花】则是...杨沫。
杨家后裔,不显山不露水,凭借着刀盾成功地成为了一甲之一,他的问题则与武功无关,而是直接跳出来,说是担忧魔教种种。
荀武一听这话就想明白了,剩下的直接当没听见,直接闭上了眼睛。
这要是换了别人出现这种闭眼睛装没听见的情况,说不定就要来一个“殿上失仪”,被太监什么的打醒了。
但圣武帝注意到他,却没有丝毫表示,魏公公也急忙拦住了想要过去叫醒荀武的太监。
干啥,你想让他说这是陛下准备好的东西吗?
杨沫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魔教的危害,还有诸如“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之类的话,把大殿的氛围炒的不错,还有几个武将直接跳出来,说“小杨说的对哇!”“俺也是这么想的!”
圣武帝自然也是摆出一副严肃的样子,顺势说出了武举之后的决断、事宜,但却并没有说要今年进攻魔教大本营,只是让众人稍安勿躁,好好练功,等到朝廷要用的时候,留有用之身,然后,他就问下一个进士有何问题了。
能够听宗师讲解武学的机会,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奇遇”,这些武进士自然是兴奋无比,
一个多时辰的时间,就在君臣和谐之中度过,等到“殿试”结束之后,魏公公走出来,开始宣读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