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把东突厥彻底打死,那就要断绝他一切逃走的去路,必须东路,中路,西路同时进发.
中路从雁门关出长城,直奔阴山脚下,而西路大军必须得把住河西走廊还有灵州北边,不让东突厥向西逃向西突厥.
而东边也必须要派人把守幽州北部,不让东突厥的人逃到东北那白山黑水之间.
李世民想了想,中路,西路,云州,灵州,延州这边都好弄.
兵部尚书李靖,肯定是中路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瑾给他当副手,这毫无问题.
而中路军的偏东部让英国公李绩协助李靖,并做他的后援.
而中路之西让那霍国公柴诏为金河道行军总管,渡过黄河,跟李靖还有李绩遥相呼应.
而最西边就让江夏王李道宗坐大同道行军总管,从灵州向西北布置防线,不让东突厥的人往西去走.
而算来算去,最东边幽州一带也得派人把守,防止颉利可汗朝突利可汗那边逃走.
而现在幽州就在河北北边,正是万宽把手的地盘.
李世民想都没想,便把幽州行军到大总管的职位写上了万宽的名字.
有万宽和秦琼在,必定万无一失,.
虽然那万宽没有上过战场,但是李世民心中没来由的有一股强大的自信,自己这个儿子就会跟自己当年一样,年少成名,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年李世民自己都是十六岁参军,而今年万宽刚好十六,今年冬天对东突厥的一战,那万宽刚好可以参与.
李世民心中就是...有这股自信,自己的儿子也会跟自己一样,纵马天下,来去如风,无人能敌.
第323章
在李世民心目中,这次兵分六路总攻突厥,需要二十万的府兵,其中有三万骑兵,一万精锐.
这可是大唐大半个家底了,如果真的损失惨重的话,那大唐刚刚稳定下来的局势肯定又会支离破碎.
到时候突厥人趁势南下,再加上本来大塘境内就有不少野心勃勃之人想要趁机作乱,到那个时候大唐肯定是危机四伏.
只不过李世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失败.
此时的李世民想起了他第一次见到万宽,万宽跟他说的那段话.
只要有七成的把握,那就是天赐良机,一定要去做.
有五成的把握%%那就要小心一点,然后精心布置,再全力以赴.
如果有三成的把握,那就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但是也不是坐以待机,机会都是拼出来的.
李世民对这番话深以为然,此前李世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话.
但是第一次听到万宽说出这话之后,李世民仿佛遇到了知己一样.
要不是眼前那个…万宽是自己的儿子,李世民都想跟他结拜兄弟.
这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更难得的是这个知己竟然是自己的儿子,可以传承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李世民觉得天底下再也没有这么完美的事情了.
而此时的李世民握紧了拳头,李靖带着八万大军,万宽那边有两万,李道宗给两万,而柴绍给两万,李绩再给......两万.
这将近二十万的大军,李世民赌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
而且现在李世民浑身热血沸腾,他根本就没有一点点的畏惧和胆怯.
尤其是万宽还给自己准备了一份大礼,这几个月来,万宽入主将作监,给大唐的军队准备了无数的精良兵器铠甲.
就靠着这些兵器铠甲,大唐的勇士在战场上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都说突厥骑兵天下无双,而李世民现在就想跟突厥骑兵好好扳扳手腕.
都说突厥骑兵来如影去无踪,而李世民三年前刚刚登基的时候,在凉州养的那三万匹战马终于长大了.
三年的战马可以上阵杀敌,而万宽又给自己每一匹战马钉上了马掌.
有这马蹄铁,那天寒地冻的土地便不再是马匹的天敌.
而那突厥人天生就缺少铁器,肯定不会给他们的马屁全部钉上马蹄铁,只有少数贵族才有这个待遇.
就从这一点上来说,大唐的骑兵速度就会更快.
再加上万宽制造的骑兵铠甲,既轻便,而且又解释.
两军对敌,骑兵冲杀的时候,可以最大限骑兵的性命.
而且万宽制作的精钢枪头,放到马槊之上,简直是破甲器.
那新做的马槊,锋利的枪头可以一瞬间刺破十层10皮甲.
再加上将作监大炼钢铁制造的流星锤,还有连枷这些............重武器.
到时候骑兵冲杀,定是勇往直前,无人可挡.
李世民现在战意浓浓,恨不得此时就派兵攻入北方.
李世民一时间踌躇满志,然后当机立断,直接坐到两仪殿的几案前,便开始挥豪泼墨.
而此时身在河北的万宽,看着眼前渐渐成型的海船,心里也有一股强盛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