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节(2 / 2)

房玄龄这几天不停的去找长孙无忌,因为他老得跟户部打交道.

现在陛下和太子都不在长安,就靠自己这个中书令撑着了.

毕竟长孙无忌掌管着天下钱粮,任何跟钱有关系的事情都得经他的手.

而户部到底有多少账,只有长孙无忌,还有当今陛下知道.

可能现在那太子也清楚,但是除了........这三个人之外,整个大唐没有第四个人清楚,大唐到底还有多少钱.

不过虽然不清楚户部的账目,但是房玄龄可以断定大唐现在不缺钱.

因为现在东北西北都在用兵,而且长安个个的州府的水泥官道也在加紧修建.

更不用说那运河疏通,码头建设这些............大工程了.

工部的人天天往外跑,工部员外郎一下子从四个44增加到了八个8,就这还不够.

工部员外郎本来就是工部的外派人员,负责监督天下的大工程,而从四个44增加到八个8,这也说明这大唐现在到处都在施工,都在搞基础建设.

其实这就是万宽的提议,现在万宽通过商贸,已经替大唐积累了很多的银钱.

而这些银钱如果只是放在库里面的话,那真是一点用都没有,反而会造成市面上的通货紧缩.

但是这些都是民脂民膏,又不能乱花,每一分钱都得花到刀刃上.

既然如此,那这最好的方法就是...搞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搞成了,那真是对谁都有好处.

一方面,大唐把库里面的铜钱流到市面上,促进了货币流通.

另外一方面,大唐征用了不少农夫,给这些人找了活计,增加了收入.

与此同时,修建道路,修建码头,为大唐的交通网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万宽清楚,以后肯定是商品社会,商品社会最重要的就是...交通便利.

现在看来,长安洛阳乃是繁华的城池.

可是等到海运兴起之后,大唐最繁华的城池就会变成沿岸的码头.

这就是海陆文明对陆路文明的冲击,这是必须经过阶段.

而万宽早就已经让人在长江入海口修建码头了.

这种入海口,联通内河航运和万海航运的地方,简直就是...寸土寸金的地方.

等到以后海运亨通,这百分百%要兴旺发达,现在早点建设,省得以后临时抱佛脚,.

万宽在南洋绕了一圈,其实时间也很快,也就是两三天,万宽的海船在南洋港口补给了淡水,然后绕着爪哇岛走了一圈儿,便返航了.

一方面,万宽是看看爪哇岛的地形,适不适合做海外基地.

另外一方面,万宽也是为了观察一下海运的进展.

其实现在大唐的海运已经到了效率极高的地步,虽然海船停靠在港口只有半天的时间,但是这半天的时间从卸货装货到补给淡水,速度都是飞快.

大唐的货物卸船那是快的很,因为有滑轮和滑道,除了........那些.........比较脆弱的瓷器之外,其他的货物完全可以直接一顺,顺下来.

而要装船的货物主要是香料,中草药,还有一些粮食.

现在大唐已经不再缺粮食了,现在东南亚三角平原已经开发的越来越厉害,里面的大米也是越来越多.

而现在大唐百姓还不够多,所以把这些大米运到大唐大唐,百姓也吃不完,只能放到粮仓里面.

这是一个甜蜜的烦恼,历朝历代,古往今来,从尧舜禹汤一直到今日,不愁粮食,那可真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无论在什么时候,哪怕是在太平盛世.

这囤积粮食,依然是重中之重.

因为就算你今年大家都能吃饱肚子,明年可就不一定了.

这天有不测风云,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今年风调雨顺,明年就会旱涝洪灾,所以这件事情根本就说不准.

正因为如此,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粮食就没有够吃的时候.

但是现在大唐已经不必再为粮食操心了,因为这么大一块平原就放在这,那么多高产的稻谷就堆在这,你往地里面一撒,就能有粮食产出.

如此一来,粮食还是个问题吗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所以那些.........按照老规矩办事的官员就倒了霉了.

因为时代变了,他们那些.........老观念用不上了,他们很多此前约定俗成的东西也渐渐变成了陈规陋习,变成了阻碍大唐进步的障碍.

房玄龄现在也是压力山大,他这个文官之首如果跟不上时代,那只会带着大唐走向衰亡.

房玄龄此时觉得真是应了太子殿下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有些时候,哪怕是已经功成名就也得谦虚谨慎,不然的话就会像那些.........山野村民一样,浑浑噩噩.

这几天房玄龄总是来找长孙无忌,不过也刚好躲过了魏征的纠缠.

这魏征三番五次来寻找房玄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个房玄龄都跑到长孙无忌这了,那魏征又不想跟长孙无忌这个国舅爷有什么瓜葛,所以也不会跑到户部.

那房玄龄觉得这样也挺好,虽然长孙无忌他也不喜欢,但是大家彼此戒备,说一说表面话也不错.

但是跟魏征在一起,总得听他唠叨什么海晏河清,天下大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