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1 / 2)

“曹操若是分兵两路,分取濮阳城与徐州。虽然兵力会分散,不过照我看来,既能谋取了徐州又能夺回濮阳城的可能性在七成以上…”

易小天顿了一下接着讲。“当然,此间还有一些细节必须要注意!瞒兄需得想办法提醒曹操。这些细节关乎成败。”

唔…细节?

曹操竖起耳朵洗耳恭听…

易小天的话还在继续。“攻取濮阳城必须曹操亲自率兵,吕布有勇无谋不足为虑,陈宫却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他的谋略,哪怕是曹营的第一谋士戏志才也未必能比得上!这是一场硬仗,比的不是兵力的多寡,而是谋略与补给!”

…谋略,补给!

曹操心头一颤,旋即连连点头,被易小天这么一讲,他想通了一些。

几个月前,长安城一战,吕布无双的武艺更兼之绝对的兵力优势,不照样被李傕、郭汜打得狼狈逃窜,不照样中了贾诩的谋略…

易小天说的没错,濮阳一战,不是角力而是斗智呀!

“那么?徐州呢?”曹操急忙问道,语气无比的迫切。

“攻取徐州则与攻回濮阳截然不同。”易小天接着讲到。“曹操与陶谦,看似是兵力、谋略的较量,实际上两人拼的是人心!”

讲到这里,易小天站起身来。

“曹操征讨徐州是因为曹家车队、家眷被陶谦的手下劫掠,杀害,如此在道义上是,曹操是占据上风的!”

“可是,徐州的百姓害怕呀,他们生怕曹操会因为家眷的惨死,牵连他们,甚至事后,对他们进行屠杀…故而,他们的心里会坚定的站在陶谦那一边!勠力同心、同仇敌忾的抗击曹操…”

“这样一来,曹操行军过程中定会遇到一股无形的阻力,只要这股阻力在,哪怕他们连战连捷,还是会举步维艰!这就是所谓的人心向背!徐州的人心不在曹操这边呀!”

易小天将曹操征讨徐州的弊病合盘道出…

一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这番话传入曹操的耳畔。

轰…轰隆隆!

一时间,曹操只觉得醍醐灌顶。

怪不得,他攻徐州连战连捷,却每每举步维艰;

怪不得,总是有一股子冥冥中无形的阻力在抗衡着他;

怪不得,如此羸弱的徐州兵马、如此不堪的主帅陶谦,愣是与他曹操抗衡了许久。

原来,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人心哪!

“易兄?”领会了这一层的曹操,赶忙一本正经的问道。“易兄的意思是?曹操若是要取徐州,必先取人心?”

“可以这么说!”易小天一边回答,一边满饮了一碗酒!

曹仁原本打算给他碗里添上酒水,曹操却是抢先一步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提起酒壶给易小天又斟满一碗。

“易兄?所谓攻城容易攻心难,这徐州的人心?如何俘获呀?”

这才是重点…

曹操问过后,也不坐下了,直愣愣的站着,一双眼睛无比迫切,想要知道答案。

哈哈哈…

易小天却是爽朗的一笑,当即说出了三句话,三句足以帮曹操将整个徐州据为己有的惊天方略!

……

……

第三十八章 三策定徐州

“第一,徐州之战,曹操需传令三军,只诛陶谦,不问余党!”

易小天开口了,而且语气笃定。

“第二,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更需善待徐州百姓!”

“第三,攻敌为下,攻心为上,简而言之就是打陶谦的心态,打徐州文武的心态、打徐州百姓的心态、还有打徐州氏族的心态!郯城可以不夺,人心必须要取!”

易小天一口气把这三条建议详细的讲给了曹操…

霎时间,整个酒肆安静了下来。

曹操在思索,曹仁也在思索。

特别是曹操,整个人直愣愣的站了起来,像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的眼眸流转,眼光也变得极是复杂,左右连连踱步,嘴巴“吧唧”直响,似乎易小天这三句话,每一句都意味深长。

第一条,只诛陶谦,不问余党。

这是因为曹操征讨陶谦,其目的是为了报曹家马车被劫,家眷惨死之仇,出师有名,行的是正义之师。

之所以会处处受到阻挠,是因为徐州城的氏族、文武均担心曹操将此仇怨牵连到他们身上…故而迫不得已,只能坚定的站在陶谦那一边。

…若是传令下去,让整个徐州知道,他曹操来此的目的只是为了诛杀陶谦,不问余党,那么。

曹操的眼眸徒然亮起,刹那间闪烁出耀眼的光芒,他似乎找到了徐州地界那股无形的阻力,最重要的是找到了克服这股阻力的方法。

而第二条,善待徐州百姓…

这条就更意味深长了,尽管曹操没有下令去劫掠百姓,可他手下的青州兵出自黄巾。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