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的骑士面颊上有些疲惫,可即便这样,他依旧不敢停歇片刻。
他的身后背着一个竹筒,竹筒中藏着一卷竹简,只是竹筒被糯米死死的封堵住,这是防止其中被雨水、潮气侵浊,南方湿气大,但凡重要的文献,比如天子的诏书,朝廷的文书,都需要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封存运送…
只不过,天子的诏书、朝廷的文书已经许久没有送到过荆南了,如此密封的竹简,如此疾驰的信使,倒是几年来的头一次。
“得得…”
矫健的骏马发出一声嘶鸣,终于在长沙郡太守的衙署门前停住了脚步…
这一日,是初一,衙署门前不知为何围满了百姓。
他们没有拿着壮纸,显然不是来鸣冤告状的,他们中不少人缠着绷带,亦或是时时抹着膏药,倒更像是来这衙署治病的。
衙署治病?信使有点懵…心理琢磨着,这长沙郡的百姓很奇怪呀!
不过,倒是很特别,这些百姓井然有序,一个个均在衙署前排着队,显得十分的耐心。
信使翻身下马,虽然还是好奇,却依旧不忘自己的使命,急忙取下背着的竹筒,快步上前将竹筒交给衙署的侍卫…
“这是兖州牧曹操命我带来的,事关重大,请务必即刻呈报给张太守。”
信使连连嘱咐…
守门的侍卫互相看看,当下也不敢迟疑,急忙带着竹筒前去禀报。
这些时日,远到而来的信使不少,有冀州袁绍的,有淮南袁术的,有幽州公孙瓒的,他们无有例外,均是慕名而来请太守大人出山…
可似乎,结局都是一个样儿。
这些诸侯别看一个个威震九州,可放到请老爷出山这件事儿上,倒是有点癞蛤蟆爬香炉——碰一鼻子灰的味道…
看起来,这次的兖州牧曹操也不例外吧?
多半,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兴冲冲的来,灰溜溜的离开…
……
衙署内,大堂前。
一个两鬓斑白,四十余岁的中年医者正在给穷人诊脉。
长沙郡有个奇怪的规矩…
每逢初一、十五,长沙郡衙署大堂不问案件,而是由太守张仲景亲自开堂为穷苦百姓免费诊治。
当然,张仲景不会想到,这个规矩,简直是开创了医学界开堂坐诊的先河,流传了一千多年。
“是伤寒症状…”
此时此刻,张仲景面前坐着一个老态龙钟的大伯。
张仲景细细的把过脉后,摇了摇头。“老伯,抱歉了,伤寒证状我解不了。”
“唉…”老伯摇着头,双手紧紧的拉着张仲景。“张神医,你都解不了,那这天下定然没有人能解了!都怪这…怪这变幻不定的鬼天气,让我患了这不治之症…唉…”
老伯的情绪看起来很沮丧,可他话语间并没有一句埋怨太守张仲景的。
这很正常…
在这个时代,一个人但凡是患上伤寒绝症,那几乎就判定了他的死刑,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对此,张仲景研究了几十年,也只是能治疗一些简单的伤寒症状,多年的行医生涯,已经让他的眼泪干涸…医者仁心,却爱莫能助。
就在这时…
“报,张太守,门外有一兖州来的信使,带来一封竹简,是兖州牧曹操千万嘱咐,要呈送给张太守的。”
一个侍卫款款走来,他早已解开了糯米的封存,取出了竹简。
他不识字,更是不知晓,这一封小小的竹简为何如此谨慎的封存?
“兖州牧?曹操?”张仲景缓缓抬眸,似乎一下子想到了最近寄来书信的袁绍、袁术、公孙瓒等人…
他们这些诸侯?无外乎是看重自己的医术,想要让自己去军中治疗这极端天气下,越发严重的伤寒绝症罢了。
可是?别说这伤寒绝症根本无从根治…
他张仲景致力于行医济世、拯救黎民,对那军旅、庙堂、功名丝毫不热衷。
“看起来,多半又是征召我的书信吧?”张仲景接过竹简,口中下意识的说道,旋即缓缓展开…
出于礼节,他会看这些书信,可出于他的初心,他不会去什么兖州!
当竹简展开,并不抱有什么期望的张仲景猛然间看到了五个大字——《伤寒杂病论》。
…后面还有三个篆体小字——第一卷…
偏偏就是这几个字,一下子抓住了他的眼球…
《伤寒杂病论》?第一卷?难道是治愈伤寒症的医书?
这个想法莫名的生起,张仲景一下子瞪大了眼眸,一字一句的去看,去品这竹简上的内容。
平脉法,辩脉法,六气主客…
伤寒例,杂病例…这…这…
张仲景越看越是入迷,凭着他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以及高超的医术,他自然能领会这一卷《伤寒杂病论》中的内容绝不是胡言乱语,是…是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