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没有说话,不过他那双迫切的眼眸传达出来的信息似乎也透漏着,他与曹仁有相同的想法,他太想知道接下来刘备的境遇了。
“接下来嘛…”
易小天微微一笑,继而朗声道。
“刘备是有大志,可现实往往没有他梦想的那么丰满,刘备是一次次的剿匪、平贼,一次次的被授予类似于县尉、县丞这样的小官,别说雄霸一方,就是连州郡这个级别的官衔都望尘莫及,这是刘备的实力无法跟上他野心的现实条件下,遭逢的第一次失败!”
“恰恰正是这次的失败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仅仅靠自己的奋斗,哪怕是头破血流,哪怕是遍体鳞伤,如果没有人帮忙美言,帮忙举荐…他一生的终点也未必能赶得上某些后浪的起点。”
“这是一个极其重视门第的时代,是一个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时代,在无法改变这个大环境的情况下,刘备唯独只能适应它。而此时的刘备遭逢失败,终于意识到,他最需要的,恰恰是他之前忽略的——地方实力派的支持。”
“而恰恰,如今他有一个极佳的选择——白马将军,统辖幽州的公孙瓒呀!他为这位老同学提过包,望过风,当过小弟,彼此更是在一次次的青楼红馆、茶会酒会中培养出了深厚友谊,投靠他,必定能委以重任…”
“果然不出所料,公孙瓒与刘备兄弟重逢,当即就任命他为别部司马,安排他去青州历练,于是乎,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两个兄弟在青州拼杀了两年,这才因为公孙瓒的举荐,因功受封于平原相,当上了郡国级别的长官。”
“到这里,三十而已的刘备似乎总算是有些成就…照理说,应该按部就班,老老实实的当一郡之首,也算是光耀门楣,不辱祖上,可偏偏,刘备的野心,刘备的志向驱使…这区区郡守级别的高官,他还看不上呢…”
讲到这里,易小天顿了一下,算是把三十岁前刘备的境遇完全的讲述了一遍。
刘备从年少懵懂郁郁不得志到三十而已小有所成…
这中间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易小天均和盘道出。
他更是反复着重强调着…
刘备审时度势的能力以及做事的果决、谦卑…
这种独特的魅力与拓展人脉的方法在刘备整个青年奋斗史中贯穿始终。
曹操与曹仁若有所思点了点头。
他们心头琢磨着,刘备从起于微末到成为平原相,这一路走来,不容易呀。
可恰恰是这种不容易,才显得那样的弥足珍贵,或者说是可怕…
曹操自问,在那样凄惨的境遇下,他绝不会做的像刘备一样出色,像刘备一般卑躬屈膝,像刘备这般行事果决,像刘备这样犹如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一般…越挫越勇。
从这点上看,刘备很强,骨子里很强,是个倔强且可怕的对手。
“易兄,接下来就到了十八路诸侯讨董了吧?”
曹操当即问道…刘备接下来的故事他知道不少,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正是因为这一桩桩一件件,让曹操对刘备、对关羽、对张飞无比的看重。
更是几次三番想要将他们几位末路的英雄收入麾下…
别说,即便是现在,曹操还琢磨着,是不是能招揽了刘备呢?
这个想法刚刚出现,易小天的话又开始了。
似乎…
他并没有着重的去强调十八路诸侯讨董过程中,刘备立下的功勋,而是…
“瞒兄,你可知道?刘备辞去平原相踏上新的征程后,为何他的仁义之名能遍布天下,忠孝之节能名扬四海么?”
易小天主动刚问道。
曹操挠了挠头。“这…知道一些,却不全面,还望易兄赐教啊!”
“是因为两件事。”
易小天也不为难曹操,直接回答道。
“其一,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统领管亥打的抱头鼠窜之际,没有人去驰援,唯独这个小小的平原相刘备倾巢而出…驰援北海,助北海相孔融稳定局势!”
易小天侃侃而谈,声音越发的洪亮。
“其二嘛…就是这徐州…这个让曹操无比头疼的徐州!”
……
……
第二百零九章 绝非池中之物
“易兄?你是说陶谦三让徐州?”曹操疑惑的问道…
“不…三让徐州只是结果,而中间的过程,才是刘备的志向,才是刘备的野心与对局势精准的分析。”
易小天细细的讲述起三让徐州背后的故事。
“瞒兄,兴平元年,曹操率军进攻徐州,陶谦像个丧家之犬一样溃不成军,这事儿你不陌生吧?”
呃…
曹操微微一愣,旋即尴尬的笑了笑。“不陌生…”
何止是不陌生呀,这一战不就是易小天谋划,他曹操全军出击的嘛…提到这里,曹操还得感谢易小天救了自己的老爹曹嵩,自己的弟弟曹德。
否则征讨徐州,必然不会这么的和平,该是一路屠杀下去了,又怎么能稳稳的占据徐州西境的半数土地呢?
刚刚想到这里,易小天又开口了。
“瞒兄,你多半也记得…那时候征讨徐州,曹操兵锋所指,陶谦大军犹如丧家之犬一般溃不成军…”
“这一次的陶谦,或者说徐州城的境遇,与上一次孔融与北海国被黄巾军围困的境遇何等的相似,而刘备也做出了最精准的选择,危急时刻带着数千人火速驰援…这两次驰援可为刘备添了不少仁义之名呢!”
讲到这里,易小天顿了一下,他接着讲述起这个故事。“便是为此,有名望的刘备进入了徐州,陶谦自然是如逢救星,当即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并且把手下的丹阳兵交给刘备统领,派他屯驻小沛抵御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