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兄,你可知这饲料的说法?”
“还请易兄解惑…”
曹操这次是真的开始虚心请教了,他忽的意识到易小天这样大费工夫,养这些猪绝对不会做亏本的买卖,光是这些棚屋的建造,他就有些看不懂,其中的玄妙,他自然更有兴趣去了解。
“先精后青,最后辅以粗料。”
“少添多食,避免稀喂干喂。”
“最后定时定量,一定要养成习惯。”
然后两人就蒙了。
这都是什么啊?精是什么?青是什么?什么定时定量…
易小天当然会给他们解释。
“精料是猪吃的最多的饲料,也是让家猪长肉的关键,基本以河中鱼肉捣成的泥,辅以豆粉,添水不易过多,水多稀喂,猪吃的料少,喝的水多,到时候什么都没吃到却饱了,料也浪费了,猪也长不肥,你们说对吧?”
曹操和曹仁只能点头,乍一听云里雾里,细嚼其中道理,似乎的确是这么一回事。
易小天继续说道:
“当然也不能完全不加水,不加水,饲料过干,若是划伤了肠胃那就是得不偿失,因此适量添水,料也要尽量的细碎,这边是精料。”
“青料则是菜根,麦麸,以及稻糠之类的,只要适口,好吃,能消化,那便可以增强家猪的体魄。”
“最后在家猪出栏之前,精料就不必增加,多喂粗料青料,毕竟你们想啊,快到出栏的时候,家猪一般都已经长成,这时候喂再多精料也不足以让家主快速成长,不如减少成本,而且能够让家主的肉质松紧有度…”
曹操和曹仁对视一眼,基本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难以置信的光芒。
曾几何时,他们有谁想过养猪会有这么些门道?
可是易小天说出来的这些,井然有序,丝毫不紊乱,其中逻辑又环环相扣,似乎真的是这么一回事。
“精料、青料、粗料……再加上这样舒适的环境,怪不得易兄养出来的猪那样可口!”
曹仁简直是叹为观止,忍不住开始赞叹。
“可是若只是这样,真的值得如此大动干戈吗?”
“哦?瞒兄发现了什么?”
易小天满意的笑着,他不是满意任爷的赞叹,而是听到了瞒爷若有所思的声音,知道对方终于发现了,他养猪最关键的一环。
为何他称之为革新改良,那就是技术的一大跃进,养牲口,吃得好,肉就长得好,说白了这其实都是表面的事情,只要一想,大家都能明白。
可现在——
曹操望着圈里一只只白白胖胖的家猪,终于感觉到了他从一开始就疑惑的异样之处。
“易兄,你这养的家猪…为何如此老实听话?”
“哈哈哈哈……”
易小天不禁笑出了声。
“不愧是瞒兄,你果然发现了关键的地方!”
“不错!”
易小天猛地一推鼻梁上那不存在的东西,对着两人说出了最关键的因素。
“这是我亲自改良之后的家猪阉割术,无此技术,这一切都不足以施行!”
——
原来,从很早以前,易小天就已经对着味道极差的猪肉颇有怨言了。
家中虽有佳人良厨,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是食材普通,甚至说劣质,那下厨之人厨艺再帮,也难免略有遗憾。
早生有改良这猪肉口感的想法,却碍于战乱与财力不足,一直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计划。
邺城这一年的安顿,终于是让易小天有了这样的机会。
因而就诞生了整个东汉末年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养猪场。
易小天也自然荣升为有间猪场的厂长,坐拥千余小猪仔,即将对整个北方的猪肉行业进行宣战。
——
瞒爷是个很好的口子。
从瞒爷这里入手,对于打开有间猪场猪肉生意的销路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易小天向曹操和盘托出。
“这劁猪的手艺活我自然是做不了的,但邺城附近却有很多年都未曾出山的劁猪匠。”
“劁猪不是我发明的,但过去的劁猪却是毫无规律,成猪以后的劁猪对猪肉质量的改良并无多大影响,农人们只是为了大猪不再躁动,不会胡乱发情才这么做的。”
“但若是这劁猪的时间再往前推,只要推到了小猪还未长大,约摸二十多天的时候,这时不分公母,阉割之后,小猪便会生长飞速。”
“能有多快?”
曹操忍不住问了一句。
易小天笑了,说出了一个让曹操倒吸冷气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