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梧桐虽然没有死透, 但是他死的很彻底。
他的生理特征不仅死亡, 还侵蚀了现实,抹除了自身的「存在」,抹除了自己所有的功绩与所作所为,抹除了“哲学”、“精神”意义上的……生命。
因此,如果没有人想起他来,那么,他会死的很彻底,在这个世界上,将没有他存在过的痕迹。
当然,梧桐是留有“后手”的,若是不靠谱的小姨子“想”不起来,不是还有一位靠谱的终焉之律者吗?
不过,即使留有后手,即使对死亡的“道路”轻车熟路,可梧桐的行为还是十分具有风险性的。
对于任何生命来说,死亡本就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但是没办法,想要获取力量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代价与所得往往呈正比。
梅比乌斯为了得到力量、掌握真理, 曾无数次的死去, 最后拥抱真正的死亡,企图“蛇化为龙”,登上“神座”。
樱为了得到力量,拥有与梅比乌斯相抗衡的实力,不得不去与梅比乌斯战斗,只为找到杀死蛇蛇的办法,找到杀死“生与死”的规则。
而梧桐为了得到力量……不对,他就没得到力量,他只付出了代价。
挺惨的。
之所以付出代价,仅是因为他在填补“报应”的“深坑”,用自身的代价“替”樱和梅比乌斯去承受一部分代价。
谁让他有两个不省心的伴侣呢?!怨不得别人。
每每进入“贤者状态”的时候,梧桐总会觉得,一个伴侣挺好的,没有伴侣更好。
更何况,以死亡作为代价,不算很沉重。
梧桐还是有点责任心的,所以他不得不去寻找樱和梅比乌斯,把她们带回家。
毕竟,除了他,没有人有能力、有义务去拯救他的伴侣。
不靠谱的男人有的时候挺靠谱的。
在梧桐陷入“低谷”时,是樱陪伴在他的身边,抚慰了他的心灵,治疗了他的“疾病”。
在梧桐过苦日子时,也是樱陪伴在他的身边,与他一同吃苦。
在梧桐想要去做一些看似天真且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时,还是樱陪伴在他的身边,默默的支持。樱从来没有埋怨过梧桐的“愚蠢”,打击他的自信,而是选择了与他一起“犯傻”……
爱是什么?在樱的眼中,爱或许就是最长久的陪伴。
可以说,没有樱,就没有梧桐的今天,今天的梧桐也就不再是梧桐。
没有樱,梧桐也许早就死了。
如今,樱不仅无力陪伴他了,还可能需要他的陪伴。
所以,梧桐又怎么可能因为风险而退缩呢?不就是陪着妻子去“地狱”走一圈吗?
那就走呗。
梧桐不知道樱和梅比乌斯死在了哪里,还有没有尸体?大概是没有了。他虽然在二人的武器装备上留有过“追踪器”,但是量子之海的环境太复杂……“信号”太差。
他只能用某些方法去确定樱和梅比乌斯是否死亡。
也只能通过死亡去寻找死亡后的二人。
当然,死是不能白死的,死亡后的梧桐想要顺便搞波大的,毕竟,媳妇都变强了,他总不能原地踏步吧?
还是要注意一下以后的家庭地位的。
可惜,崩坏意志并没有给梧桐这个机会。
祂似乎越来越强大了。
梧桐虽然能“欺骗”、“侵蚀”现实,但是,祂只要“看”到他,便会明白一切,便会了解梧桐的想要做什么。
虽然有一丝遗憾,但这在梧桐的意料之中。
果然,用阴谋诡计、以及策略战术是永远都不可能打败崩坏意志的。
弱者想要战胜强者,需要用到计谋,但是,强者不是没有脑子,真正的强者比弱者还要聪明,并且,不会自大。
崩坏意志的知识与智慧不是任何一个人类能够比拟的,否则,祂早就被梅博士给阴了。
梅博士曾经阴过祂一次,但那时的祂还不是祂。
而且,不算很成功。
想要比崩坏意志强,只能在硬实力上超越祂。
虽然失败了,但梧桐不是没有所得,他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崩坏意志虽然越来越强了,但是,祂的“破绽”却越来越多了。
相比之下,梧桐觉得还是曾经的“崩坏”更难对付一些,那才是人类几乎无法战胜的存在。
也可以理解为,他认为崩坏意志作为「神」而言,不合格。
尽管梧桐不是神,更不想成为神,但他对神也有一些自己的拙见。
什么是合格的神?梧桐给出的定义是,没有感情、没有私心,甚至没有思维、没有意识,对于任何事物而言,祂的存在无所谓公正、公平与否,祂是「真理」,是一位万事万物都无法改变的相对「永恒」与绝对「规则」。
在梧桐的眼中,崩坏意志如果是神,那么祂肯定是不合格的,尽管一般的神都没有资格与祂相比较。
而此刻,梧桐“面前”的这位存在,似乎也不是很合格。
这里,是“深渊”,是虚数之树的另一端,是活着的人类难以抵达的虚空深处。
梧桐没有在这里看到樱的身影,他这“一路走来”,明明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他依然比樱先到达的这里。
看来,樱对死亡很抗拒,对生命很留恋。
也是,一般人都不愿去迎接生命的终焉。
梧桐不禁回想起了自己第一次死亡时的感觉,那时的他对未知感到了恐惧、害怕,也对“生”产生了不舍与向往。
亲朋好友们的爱,是一个人走向死亡路上的“绊脚石”,让人们不敢去死。
人类的爱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
有的人为了爱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有的人为了爱却不敢去放弃自己的生命。
“你似乎有些无聊,我们来玩一局你们人类的游戏吧,嗯……你似乎对真理不感兴趣……这样吧,如果你赢了我,我可以帮你解决崩坏,解决祂。”
没有形态的不知名存在“说”完后,梧桐站在了一副“棋盘”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