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节(2 / 2)

据《旧唐书》高氏本传,唐军分三路指向瓦罕,会师于连云堡下.

城堡北据婆勒川为固,内驻吐蕃兵千余在它南面山坡上还屯有八九千人,,的后卫部队.

两者相距十五里.

高仙芝趁清晨雪山河的水势尚小,指挥全军安然渡过婆勒川,攻克连云堡及其后援基地,又经过三天登山逾岭的向南跋涉,终于站到坦驹岭的山口之上.

唐军从该山口“直下峭峻四十里”

,就已抵达兴都库什山之南了.

玄宗时期的西域战场,长途奔袭是一大特点,以唐,吐蕃为首的各方都经常采用这一作战指导,而高仙芝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无论是攻打小勃律,竭师,还是石国,突施,大食,其行军距离少则数百里,多则上千里.

不仅如此,高仙芝的行军常常是隐蔽的,这样一来更能出其不意.

而当接近目的地后,高仙芝又会采用分进合击的方法攻打敌军.

如攻打连云堡时,高仙芝鉴于连云堡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为了避免顿兵坚城之下,于是兵分三路,对连云堡实施战略包围,从而一战取胜.

是一个十分厉害的天才.

看无下划线版小说请下载飞卢小说

第432章 东州各郡状况 蒙恬奏折(四更)

高仙芝最为擅长的还是山地行军,其山地行军甚至被称为——艺术.

中外战争中,不乏出色的山地行军,如汉尼拔,拿破仑,苏沃洛夫等西方名将都有过类似的壮举.

但纵观中外名将,能够在帕米尔高原那种…极为恶劣的环境下,统率大军两次完美地完成行军任务的,只有高仙芝一人.

这主要得益于高仙芝所做的充分准备:在后勤保障方面,高仙芝做了充分准备.

由于高原上补济困难,高仙芝遂让唐军将士携带私马,用来驮运物资,这使使后勤补济在规定的时间内都能得到保障.

在行军路线方面,高仙芝也做了精心的选择.

首先是决定翻越帕米尔高原,这样一来在战略上可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进入帕米尔高原后,又挑选平坦宽阔的山间谷地或河道行军,从而将困难降至最低.

在行军时间的选择上,高仙芝同样做了周密的安排.

选择气温最热的三至十月份行军,这样一来可使唐军避免在严寒中艰苦行军,从而使唐军将士和马匹都的体力不至于消耗过大,从而保证了战斗力.

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高仙芝不仅考虑到了出征时所用的时间,还想到了作战时所用的时间和回军时所用的时间,使唐军免受严寒之苦.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高仙芝在第二次行军时更显游刃有余,居然选择在最冷的冬季翻越帕米尔高原,再一次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而且从开元八年十一月初五接到奏书时算起,到九年二月击败竭师国,只用了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其达山地行军艺术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如果能够收复这一员猛将,那么在山地战之中,云国将会进入领先的境界.

甚至在山地战之中,出其不意.

可惜的是,对方现在在东国.

也正是出现在东国,也让陆岩的心中有些庆幸.

幸好在东国.

如果高仙芝在一个山地比较多的国家,那么威胁度就大幅度提高.

高仙芝也有一个副手,而且实力也不弱.

陆岩看着东郡的资料,这是东州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除了孟郡,东海郡和东郡之外,其他的几个郡,不足为虑.

青海郡,林阳郡,百谷郡,炎郡,长郡等等,人才都不是很多.

长谷郡有单雄信这个高手,能够拿得出手.

长谷郡的情况十分复杂.

以为长谷郡乃是武松,鲁智深还有杨志他.

经常和单雄信产生摩擦

,.

现在的长谷郡,只有两个国家,其中最大的就是武松,鲁智深的联盟.

大块吃肉,大块喝酒.

二2龙山成为“王都”

整个国家更像是一个个城寨,充满了草莽气息.

陆岩曾经派人接触过武松,鲁智深,还有杨志三个人.

想要对他们进行招揽.

但是很可惜,被武松和鲁智深他们拒绝了.

武松和鲁智深他们想要自己建设一个国都.

庇护百姓.

陆岩看到武松,鲁智深他们这么坚决,也不再考虑.

招揽不成,那就只能动用武力了.

长谷郡毗邻孟郡,和云国接壤,战争肯定是要爆发的.

其他的几个郡,一些人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没有什么让他眼前一亮的.

东州的人才,大部分都聚集在云国,其次就是孟郡,东郡,东海郡.

林阳郡的人才也不少,有狄青,还有新文礼,新月娥兄妹,有严成方,张燕.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