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无广告!
马上就是春闱,事情一件件的办吧。
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唐廷的春闱其实并不算什么大事,因为以往历届的科举,都被世家大族把持,普通人或许能考上功名,但没用,从宣宗末年起,寒族士子就很少出现在朝堂人,甚至一些落魄的功勋子弟,也被排挤出圈。
所以很多有才能的读书人干脆投奔藩镇。
藩镇越来越强大,唐廷廷就像近亲繁殖一样,越来越虚弱。
有人怀疑,也有人认同,毕竟这年头就是节度使身边的幕僚坑也满了。
来长安试试运气的人也不少。
李晔力排众议,第一轮题目由李晔亲自出,明算差不多就是小学水平,加上一些基本统计学。
而策论的题目,仿照后世公务员考试,来了个大杂烩,律法、儒家经典、诗赋,还有脑筋急转弯,最后才是李晔的重点,治国策。
所有的考试都在两个时辰内结束。
如今唐廷的情况,也玩不起什么其他花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名为科举,实则向读书人求策。
无论哪个时代的读书人,对国事的兴趣非常之大,能滔滔不绝的讲上天。
唐末虽然是个杀戮乱世,却不像后世清朝一样搞文字狱那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不犯唐廷的忌讳,基本就没什么限制。
为了这次科举,李晔连禁卫军都出动了,用来维持秩序。
考策论的挤破了头,考明算的门可罗雀。
对于这个现象,李晔也是无可奈何,毕竟几千年的文化惯性在那摆着,要改变这一切,只能从武营中培养。
两个时辰的科举下来,士子们欢欢喜喜的出了考场。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考的不错。
经历过后世无数考试摧残的李晔,当然知道越是这种宽泛的题目,越是考验人的才学。
看似没有门槛,实则门槛非常高。
治国之策,千头万绪,一不小心就说偏了。
三百份试卷,李百川、韩偓、赵崇凝三人一人一百份,直接批阅。
前面的题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的文章。
在场的三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一个上午,就挑选出六篇文章。
李晔一一过目,试卷都采取了誊录和糊名,杜绝了主考官徇私舞弊的可能。
这六篇文章能被挑选出来,当然有其独到之处。
没有一人是长篇大论的,都是挑准某一方面往深处写,目光颇为独到,六篇文章,总结起来就是六种意见:编户齐民,重铸钱币,还有传统的劝课农桑招抚流民,分发土地,鼓励嫁娶,最奇特还有一篇详细论述了朝廷应该严格管控僧道人口,同时僧道的土地一律纳粮赋税。
别说这些传统的文人,在治国方面虽然没有李晔那么天马行空,但都颇切实弊。
就拿钱币来说,市面上流通的都是私铸劣质钱,以铅锡和青泥铸成,购买力不断下降,百姓也不傻,宁愿要绢帛、盐、粮食、铁等实物,也不愿收这些劣质钱。唐廷政局清明的时候,也花大力气打击这些铸私钱的人。
但只要有利益足够,就有人愿意冒杀头的风险。
到了唐末,唐廷自顾不暇,私钱大起,经济彻底崩溃。
铸钱势在必行,但不是现在,不过这个人的眼光倒是一流,算是朝廷极缺的人才。
现在重中之重就是编户齐民,朝廷有多大力量,全在这个上面了。自黄巢大乱以后,关中又来了个朱玫之乱,后来就是李茂贞、王建大闹关中,原有的户籍早已经失效了,编户齐民迫在眉睫。
总体来说,这六个人是绝对合格的,虽然有些人字写的不怎么样,语句也不是很通顺,也管不了这么多了。
这种恩科主要是解燃眉之需,李晔也是个外行,就没点什么状元探花,一切从简。
不然读书人的意见又要来了。
只是私下里把编户齐名定为第一,重铸钱币列为第二,剩下的一一排名。
至于其他的,李晔挑了一些看,没有标点符号文章,看着极为费力,但还是坚持下来。
只要不是大话连篇,但凡从实际出发的,李晔都留下了。
这年头能认识字,脑袋瓜子灵光的都是可以培养的人才。
李晔现在是饥不择食。
刮开名录一看,第一名居然是崔源照。
李晔愣了一下,他的本意就是提拔寒门子弟,没想到到头来还是弄了个世家子弟。
韩偓和赵崇凝互相看了一眼。
李巨川道:“既然是有用之人,陛下何必在意他的出身?”
王仙芝和黄巢虽然砍了世家门阀一刀,但毕竟没有砍死,最后还是朱温补的刀。
李晔心情很矛盾,崔源照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正好点到了目前唐廷的关键,听了李巨川的话,李晔也觉得好笑起来,以现在他在关中的声望,还怕什么世家门阀?世家门阀求着他才是,没有唐廷,这些虚弱至极的藤蔓,还能找哪棵树攀附?
朱温本身就是黄巢遗党,恨这些人入骨,只是想利用他们而已。
李克用他的沙陀军事贵族们会让世家门阀来分一碗羹?
提出重铸钱币之人名叫宋淮书,听这名字就像是江淮人,李晔忽然前些时日在长安街头见到的书生,也说是从江淮而来。
明算虽然人少,只有区区十一人。
但以如今的乱世,还能修习算术的,绝对是真爱。
十一份试卷李晔亲自审阅,十一个人全部满分,看来自己有些小看这时代数学水平。
依稀记得《九章算术》好像是汉代就出现了,勾股定理,正负数、分数、方程全都有。
还有南北朝时期的大牛祖冲之,能根据星象,修订历法,最牛的就是他的圆周率,好像到了十六世纪,才被阿拉伯人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