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刚刚朝会结束,李元景正在甘露殿与核心大臣们商议,六年义务制教育。
大臣们进殿后,李元景自然招太监,搬来了椅子,让他们坐下。
随后将六年义务制教育和兴建小学的事情提上了日程。
大臣们屁股还没做热,便听到了陛下的一番高谈阔论。
这是在有些难为人。
昨日,长孙无忌在大殿上说的兴建小学,强制百姓义务制教育,没想到今日就要准备。
而且最关键是,小学还是完全免费,还要在各州各郡,这对地方财政压力太大了。
兴建小学自然很好,普及大唐孩童的知识,可这花费实在高昂,大唐拿不出来。
一座县级小学,少说每年也要一千贯置办。
大唐若要在国内全部普及,少说也要上千座小学才行,这支出简直是天文数字。
即便纸张、书籍价格下降,但也不是每个人能够承担。
“陛下!这想法是好,但不可能实现,岭南道、剑南道好多地方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萧瑀立刻谏言说道。
李元景皱眉说道:“那怎么办?朕要让大唐百姓提高识字率,减少文盲,增加国民素质,你们给朕想个法子出来!”
郭嘉出列迟疑道:“臣有一策,既可以推行义务制教育,也能不妨碍大唐朝廷财政正常运转. ........”
“说!”
“全国普及六年义务制教育,免费上小学,不可能,但若是在关中先进行推行,学费减少七层,再由士族世家的纸坊进行援助纸张、书籍,如此一来费用大减......”
此话一出,甘露殿内大臣们纷纷同意。
这样一来朝廷也拿的出钱,百姓们也能收益,至于士族们也可以借此机会传播名声,三者一同收益最好不过。
李元景也很是同意,义务制教育在大唐第一次出现,大臣们自然不信,先让关中成为实验改革之地也好。
随后,礼部尚书于志宁又汇报了科举取士的具体规章细节。
他拿出了名册交给了李元景,这些事主考官与监察使的备选名单。
主考官来自士族世家,或朝中治世能臣,或长安大儒,稍有资历学问全部记录在内。
而监察使来自大唐六部之中,凡是名声较好,为人正直都选入其中。
这自然为了防止礼部垄断科举考试的监察使之职。
李元景这些名字后面都有各自优点、擅长方面,他勾了几个名字,便交给了于志宁。
其中房玄龄自然为主考官,负责进士的策论,他擅长治国之术,李元景选他的目的是为了甄选能吏,所以科举取士的风向便会偏向富国强民,而不是诗词歌赋。
副考官孔颖达为副2.5考官主要负责明经,负责儒学经典......
至于武举负责人乃是白起,一切交由他管理。
武举分为骑射、步射、马枪、兵法笔试......
其中若不能熟读历史上兵书,自然无法成为最优秀的那一批。
毕竟,武举的状元、探花、榜眼,又要有策略计谋,也要有武艺在身,二者缺一不可。
若是缺了谋略计谋,只能成为冲锋陷阵的将军。
......
李元景对此次科举考试十分兴奋,谁也不知道能选出什么优秀的人才。
大唐朝廷如今求贤若渴,就怕没有优秀人才。
突然有人恭敬说道。
“陛下!大唐有一隐忧,若是不除,百年之后大唐帝国毕竟分崩离析!”
话音刚落,众人转头看去,正是那鸿胪寺少卿韦挺。
他面色严峻开口说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