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来。
港岛电影的衰落,其实是有着必然性质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港岛的传统制造业失去了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地价上涨及通货膨胀压力使其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而此时内地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东南亚国家也开始大量引进外资,港岛许多轻型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地向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内地和东南亚国家转移。
据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制造业占港岛总产出的比重高于百分之二十,但到二十一世纪初已经猛降至百分之五,二零一零年制造业在港岛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已不足百分之二。
... ..... ...
产业外移后,本身占比就不高的港岛经济对金融、房地产、贸易的依赖度进一步增加,对外依存度变得很高。
同样度外依存度高的,还有港岛电影产业,限于本土市场狭小,很长时间以来,港岛电影都强烈依赖弯弯、新加坡、马来西亚、高丽等亚洲市场,所占出口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弯弯,市场几乎与港岛本土市场占有同等地位,外埠市场几乎能占港产片总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
这种情况下,九七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弯弯以及港岛造成冲击后,亚洲电影市场的萎缩进一步又给港岛电影带来了危机。
以往来自海外的电影投资也锐减。
而且。
其实港岛的电影人自己也清楚,港岛电影仍称不上是工业,顶多就是半工业,因为市场没有肯定的保障。
在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好莱坞开启了全球市场开拓战略,有侧重地向港岛、弯弯、东南亚地区进攻,令港岛电影毫无还手之力。
相对于好莱坞,港岛电影的制作方式也显得落后。
在港岛,导演是创作的核心元素。
剧本是否完整严谨不重要,导演可以随意操刀,反正只要拍出来,海外卖埠就万事大吉了。短平快的生产节奏很难保证质量的稳定,经典的电影也源于导演、演员的即兴发挥,非常具有偶然性,不能进行长期积累。
所以九十年代后期曾赴好莱坞发展的徐老怪,归来后坦言不太适应米国的拍摄制度,因为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
多种因素共同刺激下,港岛电影陷入颓势。
九三年的时候,港岛电影年产量还有二百部,而到了十年之后,却只有七十部。
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内这边不是没有采取过措施。
为应对经济下行风险,繁荣港岛经济,加强港岛与内地的互动流通,上面出台了《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根据该协议,两地合拍的影片在内地发行时可获得国产片的待遇,港产片只需通过审查就可不受进口配额限制,但必须保证影片的演职人员有三分之一来自内地或该影片的投资有三分之一来自内地。
这些协议对于市场萎缩、资金短缺的港岛电影无疑是雪中送炭。
港岛电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和数量最多的潜在观众。
获得了内地广阔资源的港岛电影在票房上走出了低谷,轻松上几亿都显得稀松平常,然而时至今日,吐槽港岛电影早已变味的声音却不绝于耳。
而这,才是如今港岛电影最大的问题所在。
说白了,港岛的电影市场已经趋于平稳,有内地的市场支撑,只要电影拍的好,像《毒舌律师》那种票房过亿的电影不是不可能出现。
真正的问题是,如何让电影的质量提升上去!
PS:求鲜花,求评价票,求打赏,求自动订阅!恳请大家支持一下自动订阅,点一下那个自订就可以,作者努力爆发,争取每天三万字送上,各位干爹多多支持我吧!与.
第一百一十二章 刘*天王*德华也来了!(1,求自动订阅)
人站在不同的位置看问题,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楚生和周星星看到的港岛电影,就是如此。
在周星星看来,港岛电影的衰落,源自于从业者对于电影创造力的缺失,一味的跟风抄袭让电影人失去了最开始的创作热情。
某部电影火了,后面马上就一堆类似的题材。
这样才会造成港岛电影的衰落。
可是在楚生看来。
这只是很小一部分的因素。
毕竟就算在港岛电影最火爆的年代,跟风模仿这种事情,也从未停止过。
这大概是浸入港岛娱乐圈骨子里的劣根性。
从歌坛到影坛,一向如此。
早些年中岛美雪、中岛美嘉这些东瀛歌手,可没少被港岛的歌手翻唱他们的曲子,就连高丽的歌手也没能幸免于难。
事实上。
在楚生的眼里,之所以港岛的电影会出现问题,归根结底,其实是大环境的问题。
为什么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港岛地区、弯弯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生活在当地社会中的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那个娱乐方式不多的年代里,观众乐于观看情节离奇、节奏极快、噱头众多的搞笑片、恐怖片、武侠片、警匪片、黑帮片、枭雄片、赌片甚至是风月片进行自我麻醉与自我安慰。
而这些影片对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内地观众,更是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毋庸讳言,进入新世纪,真正的港味电影正在港岛老一辈职业电影人的坚守中消逝。
这种变化在周星星的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直都以虚无、荒谬、搞笑和好玩儿而深受观众喜爱的周氏无厘头喜剧,进入新世纪却在不知不觉间变得不那么“无厘头”了。
“三五三”在《功夫》和《长江七号》等电影中,“无厘头”元素越来越少,《长江七号》更是流露出了以往港岛商业片中少有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