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请黄公公留下印记,我这边也命人把宝玺送来。”
“当有之意。”
所谓留下印记,自然就是要黄锦写个条子,注明何时从尚宝监取走何物,这样便于以后追索。
实际上,尚宝监里的宝玺并不是不能拿走,只是需要签押手续。
这边有人送来记录册开始记录,那边已经有人入库房取出宝玺准备移交。
宝玺,专指皇帝的印章,是皇帝至高权力的象征。
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据说始于秦始皇。
玺始出于周,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依秦制,天子六玺。
据唐人杜佑《通典·嘉礼八·天子诸侯玉佩剑绶玺印》记载:秦人将印称作玺;因为玉是不与臣下共同使用的,所以,就用玉制作天子六玺。
六玺分别如下:1、皇帝行玺;2、皇帝之玺;3、皇帝信玺;4、天子行玺;5、天子之玺;6、天子信玺。
六玺之外,秦始皇又获得蓝田白玉之后,又制作一玺。
此玺之钮为螭虎,螭虎,乃异兽,传说为龙子之一,性好文采。
玺文为: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系印的带子(韨fu)坏掉之后,便用彩色的丝带挽结成穗状,“光明表章、转相结受”,遂称之为“绶”。
汉沿秦制,天子六玺,皆白玉制成,钮作螭虎,文与秦同。
汉高帝刘邦进入关中之后,获得了秦始皇的蓝田白玉玺,佩带在身边,这时候才称此蓝田白玉所制宝玺即为后世广为流传的“传国玉玺”。
到了唐代,唐代皇帝又有了八宝。
八宝,也就是八玺,在原来六玺的基础上,加了神玺、受命玺,合而为八。
大宋立国之后,还在遵循唐朝的旧制,皇帝八宝,只是到宋徽宗赵佶时,增加一宝,由八宝而成九宝。
宋室南渡之后,又有十一宝之制。
据宋人王应麟《玉海》卷八十四《车服·十一宝》载:御府藏有玉宝共十一:
1、镇国神宝,宝文“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
2、受命宝,宝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以上二宝,封禅用之。
3、天子之宝,答外夷书用之。
4、天子信宝,举大兵用之。
5、天子行宝,封册用之。
6、皇帝之宝,答邻国书用之。
7、皇帝信宝,赐邻国书及物用之。
8、皇帝行宝,降御札用之。
以上,即所谓的“八宝”,全都是赵构制作,宋高宗绍兴十六年二次郊祀时,才八宝齐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