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节(1 / 2)

这所有的开支加起来,要了唐峰一百三十多万两。

也好在之前直隶平乱,找到了那赵世豪搜刮的金银财宝,不然的话,他还真就一时间拿不出这么多的银子来。

白乎乎的银子砸出去,接下来,就是各个管事的事情了,通过东厂采买各种物资,扩大工坊面积,打造各类机械。

除此之外,还得想办法从工部的那些火器作坊里面,挖些有真本事的熟练工匠。

本来,唐峰还打算,再去找工部尚书,通过那位老尚书,再从工部作坊那边挖一批熟练工匠过来。

可是,海大富的一席话,让他改变了注意。

县官不如现管,京师的工部那边,贪官横行,特别是下面那些个小官吏,更是贪得无厌。

只需要给他们一些银钱,便足有买到不少的匠户。

所谓匠户,就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而我国,自唐朝,便有匠户一说。

明朝,匠户在户籍上自成一类﹐必须在官府的手工业局﹑院中服役﹐从事营造﹑纺织﹑军器﹑工艺品等各种手工业生产﹐由各局﹑院和有关机构直接管理,不允许他们随意脱籍﹐必须世代相袭﹐承当指定的工役。

工部那些火器工匠,都是隶属于工部的匠户,而他们的户籍,全部在工部下属的户所里面。

也就是说,只要通过这些户所的官吏,就能够买到这些匠户的户籍。

虽然,买卖匠户户籍,这是是砍脑袋的大罪,可这年头,只要肯花钱,那些个贪得无厌的官吏,什么都敢去做。

用钱能解决的事情,就绝对不去找关系走后门,这是唐峰历来做事的原则。

当日,海大富便带着几个番子离开了东厂。

等晚上回来的时候,跟着去的番子,抬着一个大木箱子,等木箱子打开后,里面赫然是一些户籍名册。

“总共有多少,人什么时候能送到?”唐峰望着海大富,开口问道。

“小得跑了几个作坊,总共花了八万两银子,买下了一千精通火器的工匠的户籍。”海大富应道。

就唐峰所知,光是京城和南京两地,这精通火器制造的工匠,便有十万人之多。

八万两,一千个精通火器的工匠!

这个价格,不能说便宜,也不能说贵。

因为,这看似只是一千个工匠,可实际上呢,这些工匠都是拖家带口,买下这些工匠的户籍时,等同于也把他们的家人的户籍给买了过来。

当然了,这些工匠的家人,实则都是些累赘。

如此算下来的话,每一个工匠的价格,就是八十两银子,这笔银子,都足够买几亩良田了。

“为了不引起旁人注意,这些工匠和他们的家人,要到深夜的时候,才能转送过来。”海大富接着补充了一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