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老百姓能吃到的,北方主要就是粟,菽,黍,南方则是稻。
这些杂粮,市场上的价格,一斤大约为二十钱,再按照银子和声望点的兑换比例,基本相当,但是,这要考虑到,粮食价格的波动,同时,很多时候你会遇到,有几百万两银子,却买不到粮食的尴尬情况。
在一番对照,一番比较后,唐峰的脸上有了笑容。
如果这么计算下来,这往后,直接在系统里面兑换粮食和种子就好了,不用再费时费力的去各地收购。
甚至于,自己往后,还能做那贩卖粮食的生意,绝对生意红火。
心里头这么想这,他先将系统空间里的白银,兑换了一万点的声望,这足足消耗掉了他手头两百万两的白银。
有了这一万点声望,就相当于十万石的玉米红薯等粗粮了,节省点吃,都足够数十万人吃个一头半年了。
乱事中,家中有粮心不慌,这道理还是不错的。
天启元年五月初日,熹宗皇帝早朝,兵部左侍郎,退敌有功,擢升为户部尚书,官升半级。
不过,因为是一部堂尚书职位,补缺,自然还是需要朝议。
第144章 偷鸡不成蚀把米
作为习惯把自己当回事的东林党,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感,当庭发表了自己的反对。
至于反对的理由,无非就是说,周培公的资历浅,没有理由直接擢升户部尚书。
这次,刘一景也没有很东林党人客气,当场便质问东林党人,这朝廷里面,谁更有资格做这户部尚书。
也不得不说东林党人无耻,当时便推举了好几个大臣,而这几位,无一例外都是东林党的老人。
听到这无耻的话,刘一景那是个恼火,当时便发飙了,接着刘一景一党的人,也没有再忍,拿起孙俊的事来,劈头盖脸便是一顿。
同时,又有几个依附唐峰的御史,当时就拿着东厂和锦衣卫提供的孙俊父子的罪证和口供,在这早朝上,一顿乱踩。
当那几位御史将孙俊父子的口供说出来的时候,整个朝堂上,瞬间炸开了锅。
能不炸锅吗,孙俊为了上位,竟然联合几个东林党人,收买了匪徒,杀害了前左督御史一家二十余口人。
左督御史,那可是二品大员啊,而且还是在这京城里面。
当初这件命案发生事,惊动了整个朝廷,先帝震怒,命六扇门锦衣卫和厂卫彻查,但也没能查出结果来。
谁能想到,罪魁祸首,竟然是孙俊,而且,还有几个东林党的重要官员介入其中。
有孙俊父子的亲笔供述,而且,锦衣卫又在孙府内搜到了一些往年的信件,此案,东林党人已无可抵赖。
这下子,当场就有几个东林党人瘫软在了地上,这几个,当然都是参与了当年之案的人了。
本来吧,东林党还想着争一争户部尚书的位子的,可这下子,算是被彻底打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