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兰陵惊喜若狂,赶忙大口大口的吞了起来,将情绪价值给的相当到位。
这段时间,它已经完全康复,更可以自己捕猎抓鱼,根本饿不着自己。
不过,既然是救命恩人投喂的,那必须表现得很开心,也要全部吃掉。
何况它跟《狂飙》里的高启强一样,都很喜欢吃鱼。
与丹顶鹤兰陵呆了两三分钟后,江南重新回到桌子前,继续道:
“五代十国之后,便是宋朝。”
“宋代时期,我国甲胄的发展达到鼎盛,扎甲形制达到最多。”
“甚至我们可以说,古代全部扎甲样式在这个朝代基本定型。”
“而且除了宋朝以外,还有辽,金,西夏,大理。”
“甚至青藏高原上的藏甲。”
“对于盔甲来说,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
。”
“札甲的工艺在宋朝已经形成流程。”
“锻造、錾刻、编绳、鎏金等一条龙流水线生产,已经颇具规模。”
“极高的工艺,无上的美学,无愧于先贤的智慧。”
“根据《天工开物》等等书籍的记载,一套完整的宋代扎甲包括、兜鍪、胸甲、顿项、肩吞、臂鞲、掩膊、腹吞、袍肚、裙甲,结构十分复杂。”
“且一般多为前开式样,边沿以锦缎包边。”
“穿着前,需要先内穿一层皮质,或者绢布坎肩。”
“而后披挂身甲。”
“在两肩处,用吊带连接承重。”
“而披膊则变成了坎肩款式。”
“在肩臂结合部,出现了兽吞状护肩。”
“这不仅加强了披膊的装饰性,还让防护性能更高。”
“在胸腹部位,以内皮外锦质地的束腰和抱肚将身甲紧紧扎束在腰间,以便活动。”
“有时披挂完成后,在甲胄外还会再穿一件绣衫。”
“从而英武中透着几分儒雅。”
“由于四面强敌环伺,宋朝在军队装备上的投入不遗余力。”
“因为宋军缺少战马,强调以步制骑,所以披甲率奇高,达到惊人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被辽、金评价为:“戎具精劲,近古未有”。”
“正是依靠这些精良重甲,两宋军人才有手持长枪、大斧硬撼对手铁骑的底气。”
“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宋朝共收录了四类铠甲样式和一类战马具装。”
“这四类铠甲,除山纹甲外,皆为札甲。”
“宋朝札甲工艺精良,价格昂贵,标准严格,质量管控细化到了每一枚甲叶。”
“另外,现代甲胄爱好者根据这些史籍,成功复原了一领宋代札甲。”
“全甲连带兜鍪护面全重四十公斤,对人体防护面积达百分之十九十五,共由一千八百七十六枚一毫米厚的钢制甲叶组成。”
“在五米的距离上,九十磅弓力在六米外,以三棱箭头直射,根本无法穿透。”
“由此可见,防护性能极其强悍。”
“总体上,宋朝札甲在佩戴铁面后,全身弱点只有脚背与腋下两处。”
“也正因如此,在宋代枪法中,下刺、挑刺动作要比较多。”
“再然后,是灭掉金朝的蒙古。”
“蒙古就比较厉害了,厉害到亚欧的很多国家都不愿意承认这段历史。”
“可真正的历史永远没办法抹去,也不会因为他们的不愿意承认而消失。”
“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蒙古历史上曾发动三次西征,最远曾一路杀到匈牙利。”
“这也使得我国的札甲第二次融入了异域元素。”
“早期蒙古札甲和他们的皮甲一样,款式不羁,工艺粗放。”
“大多是有甲叶中部打孔,以一根皮绳简单连接。”
“为了增加牢固性,每一圈连缀好的甲片上下两端都用皮革包边,以保护甲绳。”
“而后打孔固定。”
“这种甲式被称为“蒙古罗圈甲”。”
“也是初期蒙古札甲最主要的形式。”
“随着蒙古人的疯狂扩张,连续击灭一连串国家后,蒙古铁骑装备的札甲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可即便如此,对比唐宋,元代札甲总的来说呈现倒退趋势。”
“不仅不再规定统一制式,而且工艺简化,甲叶大小、编织方式也都五花八门,对人体防护面积更是有所降低。”
“或许是因为蒙古人都是游牧而生,根本不懂得中原打造铠甲的这些工艺吧。”
“元朝建国近百年,其对盔甲的影响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消除的。” <center><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center>